心理診斷:高三生 每做一題要洗手
編者按:從本周起,就進入考試季了:高考(微博)、中考、期末考,各種考試紛至沓來,相關(guān)的學子與家長都面臨著不小的壓力。那么,面對壓力,學子們可以怎么做?家長們又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今天這一來自心理咨詢師的案例,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小陳(化名)是某示范中學的高三學生,平時一向成績穩(wěn)定,在年級里居前15名,尤其擅長理科。他性格開朗,熱愛運動,是一個看上去熱情、陽光的大男孩。然而,就在5月的某一天,小陳的母親發(fā)現(xiàn),平時打完籃球回家,不洗澡、不洗手、直接端起碗就吃飯的兒子突然之間變得愛干凈了。小陳開始喜歡上洗手,除了在正常的吃飯前和如廁后,就連做作業(yè)前后也會象征性去一趟洗手間,不僅如此,最近他更是在學習期間,一趟趟地跑洗手間……
裝攝像頭發(fā)現(xiàn)兒子的“秘密”
我兒子今年參加高考,雖然他一向成績不錯,但畢竟這次考試對他很重要。為此,前段時間我特意請了假在家照顧他。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了他一個讓我擔心的表現(xiàn):總是在學習期間一趟趟地跑洗手間。
起初我以為他水喝得太多,在上廁所,也沒多注意;可見他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要去一次,就猜想他是不是鬧肚子。這么一想可把我擔心壞了:馬上就要考試了,身體不好可怎么了得?到了考場上如果還這樣,一定會影響考試的。于是我追問兒子是不是拉肚子了,他卻否定了?蔁o論我怎么追問,他就是不肯告訴我他在做什么。情急之下,我偷偷在洗手間里裝了一個攝像頭,才算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秘密”——原來,兒子在洗手間里是去洗手,洗完就匆匆出來,若無其事地回到書桌前。而且,我逐漸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規(guī)律:做完一道題目之后,就要去趟洗手間洗手;做完下一道題目,還是要去洗手……他現(xiàn)在每天晚上回到家中有三小時復習,起碼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洗手間里度過。在現(xiàn)在寸秒寸金的黃金復習時間段里,哪里經(jīng)得起這樣的“浪費”?
可我也知道,貿(mào)然指責他可能效果不會好,所以,我一直在找機會。那次我橫下心來在兒子進去的時候裝作誤開洗手間門,看見兒子正捧著一團洗手液,看得出神。見到我,兒子嚇了一跳,有些不自在地出去了。
兒子只在家才頻繁洗手
我不知道該如何與兒子溝通。我和他爸爸都在大公司擔任高職,平時沒什么時間照顧他。這次因為他要高考,我特意請了一個月的假,就想好好照顧他。平時,我也很注重親子教育和心理健康,我知道很多專家都在說,不要在臨考前總在孩子面前提到“考試”二字,這會增加他的壓力。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對這個話題絕口不提。但是,現(xiàn)在兒子明顯有些緊張了,否則,怎么會這樣呢?這個問題看上去再不解決不行了。
再三思忖之后,我在一次吃飯之前,見兒子洗手,玩笑性地說了一句:“你不是一會兒就洗一次嗎,吃飯還洗什么手?”說完,我特意看了兒子一眼。他很聰明,馬上明白我知道了。于是,他坦白地告訴我,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擾了他很久,他一做題目就想去洗手間洗手,怎么控制也控制不住,只有洗完手之后才會覺得舒服。我聽后很緊張,趕緊聯(lián)系學校老師,打聽兒子在學校是不是也這樣。老師說,兒子在學校挺正常的,考試成績也很穩(wěn)定,課堂上精力也比較集中,至于是否有課間洗手的習慣,她不太清楚。但至少,在長達兩小時的模擬考試過程中,他沒有舉手要去廁所的現(xiàn)象。
聽了老師的話,我稍微放心了些,但我依然不明白,為什么偏偏到了家里,孩子就露出自己的“狐貍尾巴”來了呢?
為使孩子考試順利,小陳母親將小陳帶到了心理咨詢室,經(jīng)過溝通,小陳才講出了他這么做的緣由——在他看來,這樣做是出于對題目的敬畏,就像古代在彈琴或泡茶前或要焚香、或要沐浴一樣,小陳覺得,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慎重和對題目的尊重,也應該有個儀式,既然做不到“凈身”,但至少也要“洗手”,似乎只有這樣,冥冥之中某種神秘的力量就可以保佑自己“攻下”這難關(guān),順利過渡到下一道題目?墒,在學校里不方便這么做,所以在家里就要加倍“執(zhí)行”,把那些在學校里落下的“手”加倍地“洗”回來。
小陳母親聽后哭笑不得,這算是哪門子的“迷信”呢?母親擔心,如果小陳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萬一考場上不洗手就不能繼續(xù)下一道題目,那可怎么辦呢?
[解碼]
洗手是一種解壓方式
在咨詢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那就是小陳只在家里才會頻繁地洗手,在學校或其他場合,這個孩子的行為是正常的,成績也沒有明顯變化。
通常說來,有的考生在考試之前,容易陷入焦慮、強迫、失眠、厭食、多疑等狀態(tài),我們將這些統(tǒng)稱為“考前綜合征”。無論哪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本質(zhì)是孩子過分焦慮、擔心、緊張,壓力過大造成的。而研究發(fā)現(xiàn),在考生的所有壓力來源中,家庭給的壓力占到六成以上。所以在處理孩子的情況之前,父母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請假在家、裝攝像頭、“監(jiān)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和老師保持密切的交流……這位母親做了很多事。而小陳做什么了?他只不過在家里一做題目就洗個手而已。其實,這位母親要比她的孩子焦慮多了。雖然她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考試的話題——但,不代表她沒有透過自己一系列的行為,告訴孩子父母在期待什么、要求什么。甚至,她擔心孩子不斷“洗手”本身,也只是憂慮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復習迎考的時間而已。
小陳之所以在家里會一做題目就洗手,是因為這么做會讓他感到某種小小的放松。要知道,高三后期的孩子,內(nèi)心已經(jīng)非常疲憊,潛意識中,小陳是希望擺脫過多的壓力。
在我看來,小陳的問題無需過分擔心。“洗手”本身,是小陳選擇的一種自發(fā)、有效的解壓方式,這就意味著:小陳本身是不喜歡自己這種焦慮狀態(tài)的,假設(shè)有其他方式讓他脫離這樣的壓力,他不一定會選擇洗手。因此,只要周圍環(huán)境能減少他的焦灼,增強他的自信,是可以將小陳的內(nèi)心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的。
[支招]
父母要避免制造“高壓鍋”
情緒其實是會相互傳染的,無論是焦慮還是平和。對高三學子而言,老師有培養(yǎng)大學生的“業(yè)績”任務,同學之間有“群雄逐鹿”的暗自較量,家長有覺得孩子成敗在此一舉的擔憂和焦慮,所以,這些孩子所處的大環(huán)境,無疑就是一個“高壓鍋”。父母該做的不是增壓,而是減壓。只有父母先將自己的擔心和期待處理好,才會把一些積極、平和、愉悅的能量傳遞給孩子。
我們建議小陳的母親恢復工作、取下攝像頭,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實在有焦慮,可以去和同樣家有考生的朋友交流,相互釋放掉,不要表現(xiàn)在孩子面前,更不必把焦點過度放在“洗手”這一行為上。小陳的頻繁洗手只是一種應激行為,過了這個階段,也就自然消失了。如果父母處理好自己的焦慮,這個一向成績穩(wěn)定、現(xiàn)在也沒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的孩子,是可以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的。
在這里,我們也想和所有家有考生的父母分享一些經(jīng)驗:如果您發(fā)現(xiàn)孩子在考試之前,出現(xiàn)任何一種焦慮的表現(xiàn),那都是正常現(xiàn)象。而且,適當?shù)慕箲]還可以使人的精力更加集中。再說了,周圍的考生哪個不焦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甚至可以說,在孩子們普遍焦慮的狀態(tài)下,誰的父母不焦慮,誰的孩子就更容易贏。
[心理測試]
你抗壓指數(shù)是多少
在此,我們發(fā)布一套調(diào)查問卷,以了解考生們的抗壓指數(shù)。
1、你感到考前緊張的時候會對家長或朋友說嗎?
A經(jīng)常說
B偶爾說
C幾乎不說D寫日記或博客
2、如果母親告訴你補充一些維生素C或堅果類食品可以減輕壓力,你是否會采納?
A完全采納
B偶爾采納
C絕不采納D我會反感
3、晚上回家,極其疲憊、困倦,面對一套必須做完的題目,你會選擇:
A我會認為休息和學習同樣重要,我會先睡好覺,回頭與老師溝通換個時間上交
B我會選擇睡覺,我覺得不必把每一分鐘用于學習,只要保證每學習的一分鐘有效就好
C完成它是今天的目標,再苦再累也要做完D我會小睡一小時,或是去洗個澡,看看電視,轉(zhuǎn)換一下再繼續(xù)做題E其他
4、覺得壓力大的時候,我的常用有效解壓方式是:
A睡一覺
B看小說或玩游戲
C找朋友或其他人聊天
D出去走走E其他
(責任編輯:張寧)
分享“心理診斷:高三生 每做一題要洗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