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3)
(三)思想、教育、史學篇
1、中國古代教育發(fā)展概況
、糯呵铮嚎鬃又鲝“有教無類”,興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實質是舉賢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德才兼?zhèn)涞娜瞬潘枷耄际侵腥A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
、魄貪h:①秦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用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②漢武帝創(chuàng)建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建立起中國封建官學制度,以儒學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
、撬逄疲禾铺诤吞菩谥匾暟l(fā)展教育。官方在京師辦有國子學、太學,在地方辦有州學、縣學等,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jīng)典。
、葍伤危河捎谟∷⑿g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過前代,學校制度更加完備,王安石變法時曾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
2、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概況
、糯呵铮骸洞呵铩废鄠鳛榭鬃泳幱,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尚書》是夏商周三代一些歷史文獻和傳說資料的匯編,相傳也由孔子編訂。
⑵兩漢:①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②東漢班固的《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
、侨龂鴥蓵x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風盛行,劉宋范曄的《后漢書》和魏晉時期陳壽的《三國志》,編撰水平最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忍瞥何覈_始確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規(guī)模超過前代。
⑸兩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起戰(zhàn)國,下至五代,記述了1300多年的歷史。
3、中國古代的宗教及其傳播
、欧鸾蹋孩傥鳚h末年,佛教經(jīng)中亞進入中國中原地區(qū)。②東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馬馱經(jīng),建造白馬寺,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③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流行,統(tǒng)治者廣修寺塔,寺院經(jīng)濟過度發(fā)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從加強統(tǒng)治出發(fā),曾兩次滅佛。④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備受寵遇。隋唐時的佛教漸趨中國化,形成許多宗派,以禪宗流傳最廣。
、频澜蹋孩贃|漢時,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和黃老學說的某些成分結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經(jīng)》是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②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揚采藥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地主階級的宗教。③蕭梁時,道教經(jīng)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④唐宗室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擁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時,道教極盛。
4、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的變化
、湃寮宜枷耄孩倏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來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文化。②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實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nóng)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nóng)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③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未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⑤明中葉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jīng)走向極端。
、七M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戰(zhàn)國:荀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②東漢:王充著《論衡》深刻批判讖緯神學。③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jīng)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④清初:a.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只重農(nóng)部重商的重農(nóng)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b.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jīng)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c.王夫之:是以為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guī)律;提出“氣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含靜”,否定理學家主靜地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fā)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