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我一直強調,實際上高考備考策略的關鍵是抓住"變中的不變"從學生學習文章作法算起,先單字,再組詞,后造句,繼而成段,最后成篇。因此對應在閱讀部分的考題,往往是低級難度--詞語含義與句子含義題(有時是題目含義,蓋題目本身即是一詞或詞組的緣故)、中難度--結合全文回答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作者談到了哪些方面、特點等等。再進一步,文章不僅意思要明了、表意要清晰,更需要具有含蓄蘊藉和較強的文學色彩,在這個意義上,鑒賞題實際上成為語文閱讀考試中最本質的東西。常規(guī)鑒賞題命題的基本方式是劃線句子作用與手法兩類題。命題思路拓寬之后作用題真正成為考生和教師最為棘手的問題--文章中某個物有什么作用?文章題目有什么作用?文章中某件事有什么作用?各種手法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的詩句有什么作用?等等。這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可能構成某種挑戰(zhàn),比如一談到句子作用,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強調所謂"結構"和"內容",而結構上的作用往往不加細分,直接就是承上啟下,這樣的呆板思路顯然無法真正解決對文章的鑒賞問題。所以,我在以往的教學中不斷引入對比、象征這兩個核心概念,著重在解決這樣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是什么作用,都必須從三個角度展開,,手法作用(對比、象征、修辭中的比喻、擬人);第二,結構作用(開頭必須在開篇點題、總領下文、為下文作鋪墊、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奠定全文抒情基調等內容中選擇;中間則必須明確說總結上文,與上文中某某內容相呼應亦或是引起下文,為下文中某某內容作鋪墊,而不能簡單以承上啟下了事;結尾則在點明中心深化主旨、照應題目或開頭、總結全文中進行選擇);第三,內容作用,詳細概括與答案密切相關的段落大意,通過寫出這些內容,表達了什么樣的作者情感。以上三個角度,必須全面權衡,缺一不可,這樣才能取得全面的答案維度。特別是其中的手法作用,總是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我曾反復強調過,語文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文學化色彩的凝重。人說話總有兩種方式,一為直白、淺陋、粗鄙,一為含蓄、蘊藉、優(yōu)雅,當人們想試圖將語言表述調整為后者時,必然借助某些具體的方法,這即是所謂表現(xiàn)手法。在高考階段,對于學生最重要的手法,一是對比(襯托、反襯)、二是象征(將某抽象的觀念用具體的意象地傳達出來,也可以叫意象),他們的作用都是使得表達更加含蓄,這才是語文閱讀難題有效的解法。仍舊舉例精講一道題目來說明。
北京卷《祁連雪》17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文章段說:"'千里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qū)。"
一般考生很可能只答出"引起下文"之類的簡單內容,這樣一道3分的題目最多只能拿到1分,而如果真正學會從以上三個維度--手法、結構、內容區(qū)考察,便很快會發(fā)現(xiàn),在對比、象征、修辭中選擇后,這里顯然出現(xiàn)了對比(反襯、襯托),這樣答案才能夠完整。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