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解題技巧匯總
高中化學解題技巧匯總
策略 1 化學基本概念的分析與判斷
1、化學基本概念較多,許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時試題的靈活性較大。如何把握其實質,認識其規(guī)律及應用?主要在于要抓住問題的實質,掌握其分類方法及金屬、非金屬、酸、堿、鹽、氧化物的相互關系和轉化規(guī)律,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基礎。
經典題:
例題1 :下列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
A.甘油加水作護膚劑
B.用明礬凈化水
C.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
D.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常出現紅棕色斑跡
方法:從有無新物質生成,對題中選項分別進行分析。
捷徑:充分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對四種物質的應用及現象進行剖析知:甘油用作護膚劑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學變化。明礬凈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產生的Al(OH)3膠體的吸附作用;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是兩者部分發(fā)生了酯化反應之故;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出現紅棕色斑跡,屬鐵的吸氧腐蝕。此三者均為化學變化。故選A。
總結:對物質性質進行分析,從而找出有無新物質生成,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例題2 :下列電子式書寫錯誤的是 ( ).
方法:從化合物(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原子的電子式—→得失電子—→化合物或原子團電子式,對題中選項逐一分析的。
捷徑:根據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電子總數少于原子中的電子總數,故A選項錯。B項中N與N之間為三鍵,且等于原子的電子總數,故B正確。C有一個負電荷,為從外界得到一個電子,正確。D為離子化合物,存在一個非極性共價鍵,正確。以此得正確選項為A。
總結:電子式的書寫是中學化學用語中的重點內容。此類試題要求考生從原子的電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時電子的得失與偏移進行分析而獲解。
例題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質有固定元素組成的是 ( )
A.空氣 B.石蠟 C.氨水 D.二氧化氮氣體
方法:從純凈物與混合物進行分析。
捷徑:因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沒有固定的組成。分析選項可得D。
總結:值得注意的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機同分異構體(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們雖是混合物,但卻有固定的元素組成。此類試題與純凈物和混合物的設問,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策略 2 物質的量方面試題的求解技巧
2、“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計算的核心。從微觀到宏觀,從固體到氣體,從純凈物到混合物中的各類計算,均要用到物質的量。在溶液方面,還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種守恒關系的分析。
對氣體來說,在解題時要特別注意氣體所處的外界條件,因溫度、壓強不同,等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不同。對于NO2方面的試題,還要考慮后續(xù)反應,即NO2與N2O4的平衡轉換。
對混合物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的分析,既要考慮反應,還要考慮反應進行的程度及過量問題。
經典題:
例題1 :在100mL 0.10 mol·L-1的 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 mL溶有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最終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
B.最終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質的量的兩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質的最為0.02 mol
D.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1 mol·L-1
方法:通過溶液中的離子進行整體分析。
捷徑:題中n(Ag+)=0.1L×0.1mol·L—1=0.01 mol,n(Ba2+)=2.08g/208g·mol—1 = 0.01mol,n(Cl—)= 0.02 mol,n(Cu2+)=0.01mol,n(SO42—)= 0.01 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兩種白色沉淀,它們物質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 0.02mol — 0.01mol = 0.01mol,Cu2+未參加反應,所以溶液顯藍色,反應后溶液的體積大約為200mL,所以C(Cu2+)= 0.05mol·L—1。以此正確的是B。
總結:這是集化學計算,實驗現象描述為一體的學科內綜合試題。盡管難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題2 :設NA為阿佛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標準狀況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數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電子數為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數均為3NA
D. 在1 L 2 mol·L—1的硝酸鎂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離子數為4NA
方法:根據題意對選項逐一化解。
捷徑:A.在標準狀況下,辛烷是液體,22.4L液態(tài)辛烷物質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選項錯誤。B.18g水為1mol水,其中含有的電子數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簡式,相同質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46g NO2即為1mol 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 1L×2 mol/L×2 = 4 mol。以此不正確的為A。
總結:此類試題是高考試卷中的熱點題型,在解答此類試題時,一要注意物質所處的狀態(tài),二要理清微粒間的聯系。
例題3 :分別取等質量80℃的甲、乙兩種化合物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后, 所析出的甲的質量比乙的大 (甲和乙均無結晶水)。下列關于甲、乙溶解度的敘述中肯定正確的是 ( )
A.20℃時,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時,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溫度對乙的溶解度影響較大 D.溫度對甲的溶解度影響較大
方法:從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分析。
捷徑:溶解度是在一定溫度下,在100g溶劑中制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由于取等質量甲、乙兩種溶液,其中含水的質量不知道,無法推斷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溫度,甲析出的質量大于乙,所以溫度對甲的溶解度影響較大。故選D。
總結:有關溶解度方面的試題,在解題時既要考慮某一溫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慮溫度變化時溶解度的改變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飽和溶液,則不能利用溶解度進行有關計算。
策略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試題的分析技巧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試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根據概念判斷一些說法的正確性;二是比較粒子中電子數及電荷數的多少;三是原子及離子半徑的大小比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斷。 此類試題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項分析法、電子守恒法、比較分析法、分類歸納法、推理驗證法等
經典題:
例題1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原子及其離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
B.元素周期表中從IIIB族到IIB族 10個縱行的元素都是金屬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均相同
方法: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徑: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而離子由于有電子的得失,當失去電子時,其離子的電子層數不一定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如Na+等。A選項錯。元素周期表中從IIIB族到IIB族 10個縱行的元素都是過渡元素,均為金屬元素正確。氦的最外層為第一層,僅有2個電子,除氦外的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是8正確。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質不同,D選項錯。以此得答案為AD。
總結:此題要求考生對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雖不難,但容易出錯。
例題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原子半徑 A>B>D>C B.原子序數 d>c>b>a
C.離子半徑 C>D>B>A D.單質的還原性 A>B>D>C
方法:采用分類歸納法。
捷徑:首先將四種離子分成陽離子與陰離子兩類,分析其原子序數及離子半徑。陽離子為aA2+、bB+,因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故原子序數a>b,離子半徑AD。再將其綜合分析,因四種離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故A、B位于C、D的下一周期,其原子序數為a>b>d>c,離子半徑A
總結:對于電子層結構相同的單核離子,其核電荷越大,半徑越小。
例題3 :X和Y屬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則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可表示為 ( )
A.XY B.XY2 C.XY3 D.X2Y3
方法:先找出所屬元素,再分析反應情況。
捷徑:根據題意X可能是Li或Si。若X為Li,則Y為H,可組成化合物LiH即XY,若X為Si則Y為Li,Li和Si不能形成化合物。因此得答案為A。
總結:部分考生因未分析出X可能為Li,而造成無法解答
策略 4 速率與平衡方面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4、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必經過三態(tài),即起始態(tài)、變化態(tài)和最終態(tài)。對于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及其它化學反應方面的計算,如能根據反應方程式,對應地列出三態(tài)的變化,哪么便可使分析、解題變得一目了然。此方面的試題的題型及方法與技巧主要有:
(1).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關鍵是要看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是否相等及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百分含量是否還隨時間發(fā)生變化。
(2).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與分析
要充分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數之比。
(3).化學平衡移動的分析
影響因素主要有:濃度、壓強、溫度,其移動可通過勒沙特列原理進行分析;瘜W平衡移動的實質是濃度、溫度、壓強等客觀因素對正、逆反應速率變化產生不同的影響,使V正≠V逆,原平衡狀態(tài)發(fā)生移動。
(4).等效平衡的分析
主要有等溫等容和等溫等壓兩種情況。
(5).速率與平衡的圖象分析
主要要抓住三點,即起點、拐點和終點。
經典題:
例題1 :在一定溫度下,容器內某一反應中M、N的物質的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 ( )
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M N
B.t2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達到平衡
C.t3時,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
D.t1時,N的濃度是M濃度的2倍
方法:圖象分析法。
捷徑:從圖中得到N為反應物,M為生成物。從0→t2min ,M增加2mol,N消耗4mol,且到達t3min,M、N的濃度保持不變,即反應為可逆反應,反應式為2N M。t2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物質的量相等,此時不是正、逆反應速率相等。當t3時正逆反應的速率相等。t1時n(N)=6mol,n(M)=3mol,由于在同一容器中,所以c(N)=2c(M)。因此此題正確答案為D。
總結:選項B最容易被誤認為正確說法。造成錯判的原因有三:①沒有看清縱坐標的物理量;②概念錯誤,認為物質的量相等時,化學反應速率就相等;③沒有讀懂圖。
例題2 :體積相同的甲、乙兩個容器中,分別都充有等物質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溫度下發(fā)生反應:2SO2+O2 2SO3,并達到平衡。在這過程中,甲容器保持體積不變,乙容器保持壓強不變,若甲容器中SO2的轉化率為p%,則乙容器中SO2的轉化率 ( )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無法判斷
方法:平衡中的等效轉化分析法。
捷徑:設乙容器壓強保持1.01×105Pa,因甲容器中體積保持不變,2SO2+O2 2 SO3的正反應是個氣體體積縮小的反應,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的總壓強小于1.01×105Pa。又減小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則甲容器中SO2轉化率低,乙容器中(定壓)SO2的轉化率高。以此得答案為B。
總結:將兩平衡態(tài)先相聯系,再依據平衡移動原理相互轉化,便能快速方便獲得結果。
例題3 :在一定溫度下,向a L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X氣體和2mol Y氣體,發(fā)生如下反應:X(g) + 2Y(g) 2Z(g)。
此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 )
A.容器內壓強不隨時間變化
B.容器內各物質的濃度不隨時間變化
C.容器內X、Y、Z的濃度之比為l : 2 : 2
D.單位時間消耗0.1 mol X的同時生成0.2 mol Z
方法:從平衡狀態(tài)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分析。
捷徑:此反應為一氣體分子數減小的反應,故容器內壓強不隨時間變化,說明巳達平衡。各物質的濃度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說明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巳達平衡狀態(tài)。濃度為一固定比值不能說明巳達平衡。D項中的所述均為正反應,未提到逆反應,故不能判斷。以此得答案為AB。
總結: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是高考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平衡中的重點。此類試題只要抓住平衡狀態(tài)下速率相等,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變,即可求解。
25℃時,pH + pOH = 14
3.鹽類水解的應用
策略5 電解質溶液方面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5、本策略內容主要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的pH、鹽類的水解三部分。從近十年的高考試卷來看,水的電離與溶液pH的求算、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離子共存,是高考中?疾凰サ臒狳c內容。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有關與溶液有關的廢水分析與處理問題,將會與離子共存、pH求算及中和滴定一起融入未來的高考試題中。
(1).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可通過平衡狀態(tài)分析法進行比較分析。
(2).溶液的pH計算
酸可直接計算,堿可通過pOH轉換成pH。
pH= -lg{ c(H+)} ,pOH= -lg{ c(OH-)},pKw= -lg{ Kw}。
25℃時,pH + pOH = 14
例題1 :相同溫度、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四種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兩種情況決定,一是電解質本身的電離,二是水的電離,而水的電離程度的大小又決定于鹽類水解程度的大小。此類試題要求準確把握酸堿的相對強弱,充分依靠水解規(guī)律判析。
捷徑:四種溶液可分成三組,②NaHSO4,電離顯酸性,pH < 7;③NaCl 為強酸強堿的正鹽,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 7;①④是強堿弱酸鹽,水溶液均呈堿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較C6H5OH強,故pH值應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A。
總結:此類試題解答的一般步驟為:先分組,然后再對組內物質根據電離與水解程度進行判析。題中溶液除為鹽溶液外,還可能為酸或堿。如等濃度的八種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2 ,其pH由小到大的順序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
例題2 :已知一種c(H+)=1×10-3mol·L-1的酸和一種c(OH— )= 1×10-3 mol· L-1堿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濃的強酸和稀的強堿溶液反應 B.濃的弱酸和稀的強堿溶液反應
C.等濃度的強酸和弱堿溶液反應 D.生成了一種強酸弱堿鹽
方法:酸堿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堿性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制約,①鹽的水解,②酸堿用量。解題時既要考慮酸堿的強弱,又要考慮酸堿用量的多少,兩者缺一不可。
捷徑:題中兩溶液中的c(H+)= c(OH— ),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強酸強堿等體積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現溶液呈酸性,說明酸過量,且必須是弱酸。以此得答案B。
(責任編輯:郭峰)
- 1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2高鐵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3互聯網金融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4酒店管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5學前教育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6國際郵輪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7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8動漫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9大數據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10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高考就業(yè)率最高的十大專業(yè)排行
分享“高中化學解題技巧匯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