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教育資源稀缺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既然期待通過充足的資源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不現(xiàn)實,那么,只有通過優(yōu)化制度,通過信息公開,通過程序透明來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
本報1月20日5版的一則報道說,日前,青島市一些高校在招生簡章上給出“小心招生騙子”的“特別提示”。比如,在剛剛發(fā)布的中國海洋大學藝術專業(yè)招生簡章上,記者就看到了用大號字標出的“報考提示”:“我校不舉辦任何形式的考前輔導班,未委托任何單位或個人從事招生中介活動,考生和家長因輕信其他人員的許諾而造成的一切后果,我校概不承擔責任!”據(jù)了解,類似“特別提示”出現(xiàn)在高校招生簡章上還是第一次,而且除了中國海洋大學,還有好幾所高校的招生簡章上也同時出現(xiàn)了類似的“特別提示”。
高校通過招生簡章發(fā)布“特別提示”,提醒考生和家長“小心騙子”,這種做法以前確實沒有聽說過。此事至少傳達出兩點信息:其一,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去遏制招生行騙行為;其二,現(xiàn)實中,通過非正常渠道招生以獲取經(jīng)濟利益的現(xiàn)象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招生騙子才有空子可鉆;谶@種認識,青島一些高校通過招生簡章發(fā)布“特別提示”的舉動,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深思和重視。
毫無疑問,高校發(fā)布招生“特別提示”的用意是好的,是為了防止一些考生和家長上當受騙。而事實上,這種提示也是很有必要的。近幾年來,從媒體大量的報道中,我們能感知一些地方招生騙子的猖獗,每年高考結(jié)束后,學生家長上當受騙的事情也時有所聞。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不僅擾亂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影響了一些高校的形象,而且也給學生和家長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損害。
騙子的行為是不可饒恕的,有關方面必須予以堅決的打擊。但是,在打擊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導致這類欺騙行為屢屢出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不可否認,近年來,社會上確有一些學生通過所謂的“招生中介”和“能人”入了學。如此的事實難免給了一些學生和家長一種“暗示”,那就是,通過非正常途徑也是可以達到入學目的的。正是這樣的認知,才使一些學生和家長甘冒風險而上當受騙。因此說,在堅決打擊招生騙子的同時,更應該反思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騙子的欺騙手段其實很簡單,他們只是利用了一些家長想讓孩子入學、上名校的心理進行行騙。而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本也無可指責。恰恰是因為招生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或不公開,才助長了“地下招生”的蔓延。其實,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而導致一些社會問題,這種情況在其它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還催生了一種扭曲的社會心理:那就是,對于一些小道消息,一些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的社會心理造成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它不僅有損管理部門的權(quán)威,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特別是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危害極大。
既然教育資源稀缺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既然期待通過充足的資源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不現(xiàn)實,那么,只有通過優(yōu)化制度,通過信息公開,通過程序透明來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只有這樣,我們的周圍才能夠少一點諸如此類的“特別提示”,我們的生活才能多一點放心、多一份寧靜。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