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wù)員考試申論:消除有償家教
來源:網(wǎng)絡(luò)發(fā)布時間:2010-01-1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近日,大連市教育部門以一長串的“嚴禁”,宣布了堅決管住有償補課、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等問題的新行動,意在營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環(huán)境。
至此,我們幾乎可以把2009年的最后一個季度,命名為有償家教的“嚴打季”:10月份成都市出臺五條新規(guī),封殺奧數(shù)、清理中考加分、嚴禁違規(guī)補課等;11月份,山東、浙江二省人大先后通過了《義務(wù)教育條例》,明確規(guī)定“在職教師不得從事各種有償補習活動”;此外,還有許多城市宣布過類似大連教育部門的“禁止性”舉措。
耐人尋味的是,此類“禁止性”規(guī)定,并沒有贏得預(yù)期中的喝彩。家長們大多對此不以為然。只要考試不絕、擇校不止,有償家教、奧數(shù)競賽便有市場,因為這是學生們能讀名校、獲得更好教育資源的惟一出路。
這,已成為許多教育改革措施的攔路虎。在家長對于“減負”的悲觀預(yù)測里,奧數(shù)熱并沒有一絲一毫的降溫,周末、課后找老師上小課、超前學習和考證的風氣更甚。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誰都沒有膽量讓“減負”的改革從自己的孩子開始。
家長的不信任,一部分也來自以往承諾、措施的落空。許多時候,禁令的雷厲風行,顯示了政府有所作為的決心,然而,卻恰恰忽略了禁令所指背后深厚的社會乃至制度土壤,比如義務(wù)教育階段的教育均衡問題。而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那么所有的禁令只會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而在屢禁屢治、愈演愈烈之后,結(jié)果便是人們對政府分配教育資源立場和能力信任度的降低。
那么,如何還社會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環(huán)境,還中小學生以健康陽光的成長道路,消除全社會彌漫的教育焦慮癥?
其實,類似“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學生作業(yè)過多、變相擇校等等問題,雖是頑癥,卻遠非無藥可救。根本出路仍在于不斷改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重視教育的內(nèi)涵建設(shè),同時防止屬于全社會的教育資源被不合理使用。
將“有償家教”一類教育的“牛皮癬”列入法規(guī)、又以密集組合拳的姿態(tài)開始新一季“嚴打”,必然引出社會公眾的新一輪心理期待,也自然要冒著有法不依、重重“嚴禁”而無效的風險。風險的另一頭,是政府管理部門的信用。希望有關(guān)部門能從消除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xiàn)實入手,整治講求實效。否則,有法而不能依,“嚴打”而無效,失信的不僅是教育管理部門,其代價可能還會包括我們的制度尊嚴和法治觀念。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