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1
【藥名】地耳草
【科屬】金絲桃科
【別名】田基黃、田基王、小田基黃、黃花草、黃花仔、對葉草、七寸金、細葉黃
【來源】為金絲桃科金絲桃屬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以全草入藥。春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洗凈,曬干,切碎用。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可達40厘米。紅色或紅綠色,有須狀根。莖直立或傾斜,4棱,近地節(jié)上著生不定根。葉對生,卵形,長橢圓形,長0.3~1厘米,寬0.2~0.4厘米,基部3脈,稍抱莖,先端鈍,全緣,表面有黑色斑點。花黃色,頂生聚傘花序,萼、花瓣均5枚,雄蕊多數(shù),束生,子房上位,1室。蒴果,長圓形,萼宿存。
【生態(tài)分布】產(chǎn)我國南部;多生于山坡、草地、田邊,村落附近。
【藥用部分】全草入藥,夏秋采收。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闌尾炎,眼結(jié)膜炎,扁桃體炎;外用治瘡癤腫毒,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鮮用1~2兩,干用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注】
。1)用治濕熱黃疸,具有良好療效,可配合茵陳、金錢草等同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煎服,另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用治跌仆損傷,除煎湯內(nèi)服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