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草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shí)間:2013-05-21
【英文名】Abrus Herb
【拉丁名】Herba Abri
【別名】紅母雞草、石門坎、黃食草、細(xì)葉龍鱗草、大黃草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的干燥全株。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藥材及產(chǎn)銷】雞骨草Herba Abri cantoniensis主產(chǎn)于廣西南寧地區(qū)及廣東的寶安、東莞、順德等縣。遠(yuǎn)銷全國。毛雞骨草Herba Abri mollis主產(chǎn)于廣西玉林、梧州等地區(qū)。多自產(chǎn)自銷。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相思子堿(Abrine,即 N-甲基色氨酸)、膽堿(Choline)、甾醇化合物、黃酮類、氨基酸、糖類。全株含相思子堿(L-abrine,N-甲基色氨酸)、黃酮甙、膽堿(choline)、甾醇、氨基酸、糖類。
【歷史】兩廣民間用雞骨草來治療黃疸病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嶺南采藥錄》、《嶺南草藥志》、《廣東中藥》II、《南寧市藥物志》、《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等書中均有記載。隨著這種民間草藥的發(fā)掘,自50年代以來,臨床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肝炎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廣西玉林、南寧及廣州等的制藥廠已制成各種劑型、廣西玉林制藥廠生產(chǎn)的復(fù)方雞骨草丸,在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有銷售。已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
【制法】除去雜質(zhì)及莢果,切段。
【性狀】本品根多呈圓錐形,上粗下細(xì),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細(xì)縱紋,支根極細(xì),有的斷落或留有殘基;質(zhì)硬。莖叢生,長50~100cm,直徑約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纖細(xì),疏被短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1 對,多脫落,小葉矩圓形,長0.8~1.2c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
【鑒別】
。1) 本品粉末灰綠色。非腺毛單細(xì)胞,先端尖或長尖,長60~970μm,直徑12~22μm,壁厚3~6μm, 層紋明顯,有疣狀突起。氣孔平軸式。纖維束周圍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xì)胞壁不均勻增厚。石細(xì)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圓形,直徑16~40μm,有的壁稍厚。木栓細(xì)胞黃棕色。草酸鈣方晶直徑5~11μm.
。2) 取本品粗粉約10g,加70%乙醇10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分成二份,蒸干。其中一份殘?jiān)铀?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2ml,加0.1%三氯化鐵冰醋酸溶液2ml,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2ml,接界面即顯紅棕色。
。3) 取鑒別(2)項(xiàng)下另一份殘?jiān),?%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殘?jiān)?0%氫氧化鈉溶液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搖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殘?jiān)颖姿? 1ml使溶解,加醋酐19份與硫酸 1份的混合液1ml,即顯黃色,漸變?yōu)槲劬G色。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涼。歸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舒肝止痛。用于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
【用法用量】 15~30g.
【注意】本品種子有毒,不能入藥,用時(shí)必須把豆莢全部摘除。
【貯藏】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