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草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shí)間:2013-05-21
鳳冠草為鳳尾蕨科植物劍葉鳳尾蕨的根莖或全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痢疾,泄瀉,瘧疾,黃疸,淋病,白帶,咽喉腫痛,痄腮,癰疽,瘰疬,崩漏,痔瘡出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疥瘡,濕疹。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Fènɡ Guàn Cǎo
「英文名」Herb of Sword Brake
「別名」鳳凰草、鳳尾草、三叉草、小鳳尾、翠云草、山鳳尾、井邊茜、鳳尾蕨、鳳凰尾、雞腳草、半邊草、白蕨、黑邊草、三叉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劍葉鳳尾蕨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teris ensiformis Burm.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全草或根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60m.根莖短細(xì),斜升或匍匐,有條狀披針形鱗片,赤褐色。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孢子囊的葉片矩圓狀卵形,長10-25cm,寬5-15cm,2回羽狀分裂,有羽片3-5對(duì),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無柄,有側(cè)生小羽片1-3對(duì),或有時(shí)僅為2叉,頂生小羽片特長,和其下的一對(duì)合生,小羽片披針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頂部有細(xì)鋸齒外均全緣;不生孢子囊的葉較小,小羽片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尖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連續(xù)排列于孢子葉邊緣,但小羽片的頂部及基部無孢子囊分布。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1000m的溪邊、草地或灌木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
「藥理作用」煎劑在10-20%濃度時(shí)能抑制弗氏及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但不能殺菌。葉部的抑菌作用較根莖及葉柄為強(qiáng)。全草的效果亦不及葉,有效成分可能主要在葉部。
「性味」苦;微澀;微寒;有小毒
「歸經(jīng)」肝;大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痢疾;泄瀉;瘧疾;黃疸;淋。话讕;咽喉腫痛;痄腮;癰疽;瘰疬;崩漏;痔瘡出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疥瘡;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12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折傷,或洗疳、疥瘡,亦治痢疾,又退黃氣。
2.《嶺南采藥錄》:專解腹中邪熱諸毒,殺蟲。治鼻衄,諸下血,血崩,血痢,便毒腫痛。其子內(nèi)服,治心氣痛。
3.《廣州植物志》:治瘧疾及淋病。
4.《廣東中草藥》:清熱消滯,涼血解毒。治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夏天感冒發(fā)熱,泌尿系感染,癤腫,皮膚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