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yōu)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以下小編輯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小學語文閱讀:《變形記》,以供大家閱讀參考: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創(chuàng)作于1912年,發(fā)表于1915年。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奧地利小說家,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采用寓言體,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
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卻贏得世人驚服,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并成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先驅和大師。190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說《司爐工》獲馮塔納德國文學獎金。
卡夫卡創(chuàng)作勤奮,但并不以發(fā)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余的創(chuàng)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郁苦悶的手段。許多作品隨意寫來,并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全部燒毀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遺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壇轟動。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后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ǚ蚩ㄍㄟ^小說并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現(xiàn)代文學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語文壇上幾乎鮮為人知,但死后卻引起了世人廣泛的注意,成為美學上、哲學上、宗教和社會觀念上激烈爭論的焦點,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論年齡和創(chuàng)作年代,卡夫卡屬于表現(xiàn)主義派一代,但他并沒有認同于表現(xiàn)主義。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上,對歌德、克萊斯特、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懷有濃厚的興趣。在特殊的文學氛圍里,卡夫卡不斷吸收,不斷融化,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風格”。他作品中別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東西就是那深深地蘊含于簡單平淡的語言之中的、多層次交織的藝術結構。他的一生、他的環(huán)境和他的文學偏愛全都網織進那“永恒的謎”里。他幾乎用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觀察自我,在懷疑自身的價值,因此他的現(xiàn)實觀和藝術觀顯得更加復雜,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測。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誕生地,他在這里幾乎度過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試圖擺脫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樣,跟他的同胞里爾克和韋爾弗相比,卡夫卡與布拉格保持著更長時間和更密切的聯(lián)系。在這個融匯著捷克、德意志、奧地利和猶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發(fā)現(xiàn)了他終身無法脫身的迷宮,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命運。
(育路中小學教育)
學生年級:
聯(lián)系方式:
學生姓名:
意向學校:
擇校問題: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
育路幫您擇校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