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學期高二歷史期中復習要點:商鞅變法的經濟改革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育路小編準備了下學期高二歷史期中復習要點,希望你喜歡。
經濟——富國:
(1)目的:以農求富,增強經濟實力;
(2)措施:
①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妒酚洝酚涊d: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zhàn)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的灌溉渠道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guī)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guī)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yè)為“本業(yè)”,以工商為“末業(yè)”。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guī)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fā)徭役和戶口稅,發(fā)展封建經濟。
③統(tǒng)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tǒng)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jiān)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guī)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tǒng)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tǒng)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zhí)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tǒng)一,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tǒng)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為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關于商鞅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的本義探討:
“為田開阡陌封疆”是商鞅變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對它的基本含義,自古至今就有較大的爭論,占主流的意見是:廢除舊的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并允許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它的實施,標志著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在秦國得到確立。
但是這種說法早在古代就受到某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開阡陌”實際上是“置阡陌”,不過,在他們眼里,商鞅變法還是起破壞井田制作用的,只是那叫做“隳經界,立阡陌”,變國家土地公有為個人土地私有。
現代不少學者沿著“置阡陌”的思路而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辨。田昌五等主編《秦漢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認為:開阡陌封疆只能解為設置阡陌封疆,而不能說成是掘掉井田的界。具體地說“為田開阡陌封疆”是指“按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或十萬頃的標準,以縣為單位計算出土地總面積,除去山澤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畝的標準授予農民。授定之后,設立阡陌封疆,不許私自更動。”袁林《論商鞅田制》(載《趙儷生先生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也認為,商鞅變法后實行土地私有制的說法不能成立,而是完善嚴密的田界系統(tǒng),設立阡、陌、阡道、陌道,使隨意改為田界變得十分不易,既保證了國家的土地所有權,同時又保證了農民的土地使用權。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
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
(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如:刑法嚴酷;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嚴苛,如百姓違犯法律規(guī)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學習效率,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迫使人們遵守規(guī)矩,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書記載,商鞅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連坐法”的推行以及輕罪重罰、什伍戶籍制度及征收戶賦,勞役沉重與“燔詩書”等法令一起,對全國城鄉(xiāng)人民布下了一張嚴密的監(jiān)察網,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3)變法并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如二十等爵制明確規(guī)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4)重農抑商:壓制工商業(yè)違背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導致民主意識的弱化;
(5)焚燒史書,蔑視文化:摧殘了文化,壓制了思想,導致民族創(chuàng)新意識窒息;
(6)倡導君主獨裁,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指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性質和特點:
1、性質:
商鞅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徹底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2、特點:
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zhàn)”和“法治”。
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如,“重農抑商”、“統(tǒng)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什伍連坐”等不僅為秦國完成統(tǒng)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治理基礎,對日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有重大影響。
商鞅變法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改革比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3)歷時最久:先后兩次改革,持續(xù)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概述:一、歷史背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經濟:鐵器牛耕出現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 。
3、軍事(主觀動力):爭霸戰(zhàn)爭需要“富國強兵”(變法的直接推動力)。
4、思想: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
[重點強調]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二、舉措:
1、經濟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
2、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措施有: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廢除“世卿世祿制”;
嚴格戶籍管理制度,制定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zhàn)”和“法治”。
三、結果:
(成功)“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下學期高二歷史期中復習要點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彭海芝)
- 1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2高鐵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3互聯網金融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4酒店管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5學前教育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6國際郵輪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7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8動漫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9大數據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10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高考就業(yè)率最高的十大專業(yè)排行
分享“下學期高二歷史期中復習要點:商鞅變法的經濟改革”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