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近幾年的作文評卷結束后,諸位參與改卷的老師不約而同地發(fā)出感慨:“失作文者,必定失高考。”由此可見高考作文對高考成敗的重要性。為了提高考生的高考作文水平,下面將對高考及平時考生寫作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對2010高考作文命題進行合理預測,希望對2010考生有所幫助。 一、高考作文及考生的習作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 1.雙基不牢。高考作文及考生的習作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反映了考生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不牢固。這主要表現(xiàn)在漢字書寫的錯誤率較高,有的考生一篇作文之中竟有10多個錯別字。《考試大綱》對寫作明確規(guī)定:語言通順,書寫規(guī)范。這是對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審題不清。雖然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出現(xiàn)淡化審題的傾向,不在審題上為難考生,但是考生的作文中還是有跑題的現(xiàn)象。如2009年高考山東卷“見證”這一作文題,就有好多考生對“見證”理解不準,有的考生立意為“史鐵生見證了身殘志堅”,這就是因為沒有搞清“見證”的主體,“見證”的主體應當是所見事件的旁觀者,而非所見事件的經(jīng)歷者。又如考生在審題時,容易顧此失彼。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彎道超越”,有的考生只抓住了“彎道”,忘記了“超越”這一關鍵內(nèi)容;有的考生把“彎道超越”變成了“超越”,只字不提“彎道”,對材料含意的把握難免失之偏頗。 3.材料不新,F(xiàn)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陳舊,缺乏時代氣息的問題。那些不關心現(xiàn)實、閱讀面狹窄的考生,只能“舊事重提”?忌魑闹惺褂妙l率比較高的素材是關于屈原、司馬遷、項羽、文天祥、魯迅、張海迪、史鐵生等人的事例,這些成了考生“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素材,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這些素材雖然也可以采用,但是用得多了就顯得庸俗,也顯得考生視野狹窄。 4.文體不明。一般說來,高考作文為了體現(xiàn)開放性,充分發(fā)揮考生個體寫作才智,往往不限文體。然而不限文體,并不是不要文體,而是讓考生自我選擇擅長的文體,寫出自己的語言風格。有些考生寫記敘文時用一半的篇幅來大發(fā)議論,結果搞得兩不像。有些考生在寫議論文時,只是單純地引用事例,缺少分析論證,沒有把材料和觀點有機地聯(lián)系到一起。更有甚者,以創(chuàng)新為名,胡亂地用一些古代的文體,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5.語言不暢。好多考生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不注意對語言的錘煉,在遣詞造句上,顯得蒼白無力,進而形成考生在寫作時心中有話說不出,說出話來不到位,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暢的局面。有的文章還用了古白話文的形式,半文半白,弄巧成拙。 6.卷面不潔?紙鲎魑闹,卷面書寫臟、亂、草的現(xiàn)象俯拾即是,影響了考生的作文成績。高考作文書寫要遵循這樣的原則:不求書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筆法遒勁,只求筆筆清晰;忌連筆字,忌字體忽大忽小。 |
高校招生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高考語文復習:實用類文本--新聞 |
|
閱讀下一篇:名師指導:考場作文十不該 |
|
【育路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wǎng)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wǎng)發(fā)布的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wǎng)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nèi)容。 |
熱點專題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留學預科 [查看簡章] |
·北工大中加學院英國大學留學預科 [查看簡章] |
·北京大學韓國留學班2010年火熱報名 [查看簡章] |
·中國政法大學美國留學3+2本碩連讀 [查看簡章]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內(nèi)國外雙學歷 [查看簡章] |
·中央財經(jīng)大學HND3+1留學可認證 [查看簡章] |
留學預科咨詢電話:010-51294614 51299614 |
·人民大學澳大利亞 2+2 本碩連讀項目 [查看簡章] |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3+2本碩 [查看簡章] |
·中央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HND3+1項目 [查看簡章] |
·北工大中加工商酒店管理2+2留學項目 [查看簡章] |
·清華大學留學通2010英美澳加預科招生 [查看簡章]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2+2留學 [查看簡章] |
中外合作咨詢電話:010-51294614 51299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