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一)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場地和地基 ( 1 )應根據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的有關資料,對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險地段作出綜合評價。應選擇有利地段,避開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不應在危險地段上建筑甲、乙、丙類建筑。 有利地段是指:堅硬土或開闊平坦密實均勻的中硬土地段。 不利地段是指:軟弱土、液化土、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質的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故河道、斷層破碎帶等。 危險地段是指:地震時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以及發(fā)震斷裂帶上可能發(fā)生地表錯位的部位等地段。 ( 2 )同一結構單元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樁基。當地基有軟弱砧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時應估計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或其他不利影響,并采取相應措施。 (二)建筑設計和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性 ( 1 )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采取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 ( 2 )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guī)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guī)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當存在表 8-1 所列舉的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表 8-2 所列舉的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時,應符合下面第 3 條的有關規(guī)定。 ( 3 )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按下列要求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 1 )平面不規(guī)則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 扭轉不規(guī)則時,應計及扭轉影響,且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分別不宜大于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水平值的 1 . 5 倍; 、 凹凸不規(guī)則或樓板局部不連續(xù)時,應采用符合樓板平面內實際剛度變化的計算模型,當平面不對稱時尚應計及扭轉影響。 2 )平面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其薄弱層的地震剪力應乘以 1 . 15 的增大系數,應按抗震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變形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 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時,該構件傳遞給水平轉換構件的地震內力應乘以 1 . 25~ 1.5的增大系數; ② 樓層承載力突變時,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相鄰上一層的 65 %。 3 )平面不規(guī)則且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同時符合本條 1 )、 2 )款的要求。 ( 4 )砌體結構和單層工業(yè)廠房的平面不規(guī)則性和豎向不規(guī)則性,應分別符合 《 抗震規(guī)范 》 有關章節(jié)的規(guī)定。 ( 5 )體型復雜、平立面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可按實際需要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形成多個較規(guī)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 ( 6 )防震縫應根據抗震設防烈度、結構材料種類、結構類型、結構單元的高度和高差情況,留有足夠的寬度,其兩側的上部結構應完全分開。當設置伸縮縫和沉降縫時,其寬度應符合防震縫的要求。
|
輔導科目 | 精講班 | 講師 | 在線購買 | ||
課時 | 試聽 | ||||
一級建筑 | 設計前期設計 | 34講 | ![]() |
宋衛(wèi)東 | ![]() |
建筑結構 | 34講 |
曹明銘 |
|||
建筑物理與建筑設備 | 40講 |
曹明銘 |
|||
建筑材料與構造 | 40講 |
宋衛(wèi)東 |
|||
建筑經濟施工與設計業(yè)務管理 | 32講 | ![]() |
曹明銘 | ![]() |
|
作圖(場地設計) | 16講 |
宋衛(wèi)東 |
|||
二級建筑 | 場地與建筑設計和建筑構造與詳圖 | 40講 | ![]() |
宋衛(wèi)東 | ![]() |
建筑結構與建筑設備 | 40講 | ![]() |
宋衛(wèi)東 | ![]() |
|
法律 法規(guī) 經濟與施工 | 40講 | ![]() |
吳新江 | ![]() |
建筑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韓志霞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一級建筑師建筑結構抗震輔導資料(5)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一級建筑師建筑結構抗震輔導資料(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