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成本過高 被指系社會資源浪費
來源:時代周報發(fā)布時間:2010-12-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網(wǎng)推薦:2011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預測資料匯總
國家公務員考試被稱為第一考,成為比高考更重要的改變社會地位,躋身體制、尋求上升的主要途徑。由此,它也引得無數(shù)“有為”青年趨之若鶩。據(jù)統(tǒng)計,近年的公務員考試每年的報考人數(shù)都創(chuàng)新高,競爭越來越激烈。今年報名人數(shù)超過141萬,總體競爭比例達到87.3∶1,錄取比例達到59∶1,個別職位考錄比接近4000∶1。地方公務員考試也同樣競爭激烈,北京2010年處級公務員選拔筆試 就是7000人爭194個職位。
從積極一面說,公務員考試的公平性、透明性,相對“跑關系、走后門、遞條子”乃至推薦、指定、“接班”等官員選拔方式,不僅避免了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腐敗和交易成本,就此而言,它是所有其他錄用方式中最經濟的方式,也是選拔風險和代價最小的方式;而且從結果看,確也能夠為國家機關招募一批優(yōu)秀人才。此外,它還是實現(xiàn)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這一憲法權利的基本途徑。讓所有公民平等地獲得擔任公職的機會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公務員考試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它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
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從消極一面說,隨著社會流動中的上升通道因為財富、身份、階層等外在的因素被阻滯,公務員考試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也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而人為放大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弊端。其中最應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公務員在招錄過程中由于缺乏成本意識,導致社會資本與財富的巨大浪費。
首先,從公務員的使用看,過高的超越公務員崗位所需的錄用條件,導致社會人才和資源的無謂浪費。公務員尤其是低級公務員從事的多是一些日常性、事務性工作,是“規(guī)定動作”而不是“自選動作”,因此,它更加強調經驗而非學歷,除了少數(shù)專業(yè)性強的崗位外,學歷并非越高越好。但是,現(xiàn)在各級政府對公務員的要求,動輒強調高學歷,大?蓜偃蔚姆且究疲究瓶蓜偃蔚姆且T士,碩士可勝任的非要博士。像我國有近一半的博士進入各級國家機關,無疑是國家寶貴教育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
其次,從公務員招錄過程以及事后培訓看,經濟成本巨大。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余仲華、杜新宇曾以2006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為例,計算出用于每個招聘職位的平均成本在2.6萬元左右。2006年國考職位10282個,報名人數(shù)近100萬,36.5萬人參加考試。從考生一方來說,成本包括報名費、資料費、考試培訓費、考生面試費和生活、交通等費用,共計27405.7萬元;從考試主辦一方來說,成本包括命題費、組織策劃費、執(zhí)行人員人工成本、試卷印刷費、考點場租、考務人工成本、試卷評閱和面試費等,共計1978.5萬元,兩者合計減去避免重復計算的考生報名費,達到27194.2萬元,平均到每個招考職位的成本,高達2.6萬元。而這還只是招聘一個擔任主任科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的普通公務員的成本,并非政府直接財政投入成本。近年來,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上述費用也水漲船高。比如,現(xiàn)在公務員考試培訓的費用動輒一天就幾千上萬元。
還要看到國家為公務員支付的經濟成本不僅僅于考試,還包括公務員錄用后的各種培訓和學習。每個政府部門都有為新進公務員進行的業(yè)務培訓,除此外,一些地方對公務員攻讀學位這種與履職無關的學習或培訓也大開綠燈。例如,某市人事局曾出臺政策,規(guī)定公務員在職攻讀本科以上學歷和學士以上學位,不僅可以享有每年最長12天的學習假,還可獲得最高金額為一半學費的經濟資助,資助金額上限為3萬元。類似規(guī)定在很多地方和部門都存在。此種與履職無關,純粹作為公務員個人福利的學習或培訓,是對納稅人資源的浪費。如果再把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對各級干部和官員的培訓和學歷教育算進去,國家為此花費的費用更無法估算。而這些所謂的學習或培訓,從實際效果來看,很有限。
再次,從公務員的選拔機制看,由于缺乏民主和外部監(jiān)督,公務員的選拔與評價已淪為一種與社會隔絕的自我循環(huán),導致政府績效低下,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嚴重不足,這也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現(xiàn)代公務員制度一般以考任制為基礎,在公務員“進、管、出”三個環(huán)節(jié)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機制。但中國的公務員體制除了普通公務員的進入需要考試、從而帶有一定的民主因素外,在“管、出”兩個環(huán)節(jié)基本缺乏民主因素。“管”主要表現(xiàn)為政府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和評價,外部監(jiān)督和評價缺席,“出”主要表現(xiàn)為到年齡后的自動退休,沒有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公務員辭退機制。
事實上,即使在“進”的環(huán)節(jié),與國考同時進行的,是對中高級公務員的調任、舉薦等方式。另外,政府機構對已經進入公務員系統(tǒng)的職員,還設計了其他很多的內部選拔考試,基層職員和官員可以經由這些考試從地方進省城,從省會到國府,形成另一類升遷途徑。此類所謂體現(xiàn)中國政治選拔特色的績效選拔機制,直接違背了以工作成績和工作能力評估公務員成績的機制,本質是一個與社會隔絕的自我“公平評價競爭”系統(tǒng)。
最后,還有一個隱性的社會成本必須引起關注,這就是,當公務員熱引發(fā)社會最優(yōu)秀的人才打破腦袋進入政府時,會造成社會的生產和創(chuàng)新嚴重不足,從而從長久來看,導致國家失去創(chuàng)新力。大量的高學歷人才流往政府,在政府機關從事著簡單的事務性工作,為自己成為一個政府官員自豪,而不在最需要創(chuàng)新的科研、學校、企業(yè)工作,這將是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由于一流人才不從事創(chuàng)新性工作,生產和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也就無法持續(xù),從而社會不能夠增加新的產出,國家也會在競爭中因缺乏創(chuàng)新力而失敗。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