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之邏輯推理:智者的思維工具
來源:育路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1-02-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教育網(wǎng)閱讀推薦」
在地中海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落里,有一個小小的巖石半島,人稱希臘半島。早在奴隸制時代,古希臘就出現(xiàn)了一批哲學大師智者,他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立了一種叫邏輯的思維方式。它的原理及形式直到今天仍是現(xiàn)代邏輯學的支柱,以至18世紀的德國學者康德曾斷言: 形式邏輯已經(jīng)是十分完善的科學,因為從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連一步進展也沒有過。
在古希臘時代由于當時的奴隸主民主制,使許多奴隸主和"自由民"能有機會自由地參加公民大會,可以討論城邦的大事,參與法庭的審判活動。這些活 動要求他們具備講演和辯論的才能,于是獻出現(xiàn)了一批以專門從事傳授修辭學和辯論術為職業(yè)的學者,亞里士多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形式邏輯的出現(xiàn)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飛躍,它大大減少了思維的彎路。
同時由于推理形式和證明形式的發(fā)明和應用,也使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
比如,古代及現(xiàn)代學者最常用的推理范例是: 凡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
設想,假若沒有邏輯推理,要斷定蘇格拉底會不 會死,那只有等他死了以后,這個認識過程才能完成。 又若對柏拉圖,或對每一個個體,也這樣地從經(jīng)驗上去研究他會不會死,那不僅對每個簡單真理的認識都要有無限的認識過程,而且人的認識將永遠只能跟在過程發(fā)生后把它記錄下來,不可能有理性思維和預見。
喜馬拉雅山從來就是"世界屋脊"嗎?多數(shù)人認為這不是個問題,因為現(xiàn)實生活使人往往不自覺地存在一種假設:事物今天如此,以前也應該如此。而科學家憑借邏輯推理卻告訴我們:27億年前,那里是茫茫一片的汪洋大海!怎么會呢?因為地質(zhì)學常識告訴我們:凡是有水生生物化百的地層,都是地質(zhì)史上的古海洋地區(qū)。按邏輯學術語,這叫大前提?茖W考察發(fā)現(xiàn),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地層遍布了珊瑚、苔蘚、魚龍、海百合等動植物化石,這是小前提。于是按推理規(guī)則 "會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在過去的地質(zhì)年代里,曾經(jīng)被海洋淹沒過。這樣,任何人都會對這一結論深信不疑。得出這個結論與其說是相信科學考察,不如說更相信它所依賴的思維工具——邏輯推理的有效性。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當時絕對沒有料到,他所創(chuàng)立的邏輯推理體系,會成為人類揭開客觀世界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的極其重要的思維活動形式,幾乎滲透到人類獲取所有新理論和新知識的每一個過程。他更沒有預料到,近代科學家伽利略正是用這套邏輯推理,推翻了他"蒙蔽"世界長達近千年的關于"物體落下的速度與重量成比例"的科學錯誤。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學》一書中講道:"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
如果讓雞毛與石塊同時下落,那么應該石塊落地快,雞毛落地慢。" 當時沒有人對這一"科學"論斷產(chǎn)生過懷疑。而伽利略卻第一個向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挑戰(zhàn)。他巧妙地提出:如果把一個重物與一個輕物綁在一起,結果將怎樣呢?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重物下落快,輕物下落慢",那么輕重兩物綁在一起后,原先下落快的要被拖著變得慢一些,而下落慢的將被拉著變得快一些。這樣,輕重兩物綁在一起后,其下落速度應比原先單個重物下落慢而比原先單個輕物下落快。另一方面,按亞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邏輯",那么輕物與重物綁在一起,比原先單個重物還要重,下落速度也應該更快。這樣,亞里士多德原來"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的"科學"論斷就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了。
伽利略指出了這一邏輯矛盾后,觸怒了許多學者、教授,他們紛紛要他拿出實驗證據(jù),于是才有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那個著名實驗。
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也得益于嚴密的邏輯推理。他的思路是: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以水平方向拋射一塊石頭,由于重力作用,石塊不是直線飛出,而是沿曲線落到地面。如果拋射石塊的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石塊將環(huán)繞地球作圓周運動;而月球不也與"石塊" 一樣正在做環(huán)繞地球的圓周運動嗎?那么在這些圓周運動中,同拋射力起平衡作用的力就是地球的引力。所以,地球對石塊以及對月亮具有同樣性質(zhì)的引力。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fā)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的,其中之一就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的形式邏輯體系。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