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12. 憂勞可以興國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先是由于銘記先王遺恨,勵精圖治,使國家振興,前仇得報,而后由于寵幸伶官,荒淫無度而國破身亡的史實,總結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時隨境遷,斗轉(zhuǎn)星移,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憂勞可以興國”這一警策名言被賦予新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國家的盛衰為己任,艱苦奮斗,為實現(xiàn)四化振興中華多做貢獻。在世界上,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的,特別是要成就振興國家這樣的大事業(yè),更必須時時刻刻為之而“憂”,為之而“勞”。昔越王勾踐,即為振興越國以雪國恥而憂,叫人每日擊閣問話提醒自己,又堅持臥薪嘗膽,率臣民屯田練兵數(shù)十載,終于使越國富強,會盟稱雄。與其相比,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嘔心瀝血,艱苦奮斗,出生入死幾十年,終于帶領全黨全民建立了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這更是憂勞興國的光輝典范。不錯,只有憂勞才能興國。這個“憂”就是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這個“勞”,就是不畏艱辛的頑強努力。反之,胸無大志,貪圖安逸,得過且過,不但不能“興國”,而且會遭致亡國亡身之禍。
我國近代史上的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燒圓明園的奇恥,那就是由于滿清八旗子弟只知吃玩樂,不思安邦治國而導致的悲劇。我們也不會忘記,曾是革命的“紅小鬼”的原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及張子善,由于忘記建國重任,拋棄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貪婪索取而亡身的教訓。這些“逸豫亡身”的史實,不是從反面更加證明了牢記“憂勞可以興國”的極端重要性嗎?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建設四化、振興中華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這就需要記住“憂勞興國”的道理,以國家盛衰為己任,艱苦奮斗,勤懇實踐。每個公民都不能超越現(xiàn)實許可的范圍追求物質(zhì)享受,更不能一味地向國家索取。敬愛的周總理為了國家的富強,省吃儉用,甚至一件襯衣穿了多年、領子補了又補還舍不得丟掉,直至操勞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青年女工杜蕓蕓將繼承的近十萬元遺產(chǎn)毫無保留地獻給國家,而自己卻仍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地勞動著……這種“憂勞”的精神和品質(zhì)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而那些想國家少、想自己多,想艱苦奮斗少,想個人享樂多,想貢獻少、想索取多的人,還不覺得無地自容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說封建時代的有志之士尚知“憂勞可以興國”的道理,尚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那么,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建設四化振興中華而獻身呢?
13. 近墨者未必黑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經(jīng)常與好的事物和人接觸,就會逐漸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反之亦然。這句話說明的是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的確,如果把一塊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觸染液,也會變了顏色。這正是“近墨者黑”。但我卻認為: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夠黑了吧?可是,就在淤泥這中卻生長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來!真是令人驚嘆不已!難怪有人要稱贊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了!這就告訴我們:近 “朱”近“墨”并非關鍵,關鍵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如何。一只蒼蠅,你即使把它放在香水瓶里,依然是只骯臟的蒼蠅,終也難改它的本性。一塊寶石,即使把它埋入沙土,也終究是塊發(fā)光的寶石,早晚要熠熠生輝的。
如果,真的像有人說的那樣近墨者便要黑,那么,解放前那些工作在敵人心臟中的地下黨員不是也要變黑嗎?他們終日與那些卑鄙小人打交道,不是也要變得利欲熏心,最終叛黨叛國了嗎?照此說法,現(xiàn)在那些工作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人員,時刻接觸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是不是也要變“黑”呢?否!“近墨者便是黑”這種片面的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地下黨員,他們胸中裝著的是黨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所以,他們能夠近墨者而不黑,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這不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最好證明嗎?事實證明,“近墨者黑”并不是絕對正確的。“黑”與“不黑”關鍵在于一個人的品質(zhì)與修養(yǎng)如何。如果一個人能胸懷大志,時刻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無論他處在怎樣一種環(huán)境中,他都能始終保持做人的本色,不會“變質(zhì)”。相反,如果他考慮的是個人私利,胸無大志,那么,一旦環(huán)境變化了,他就會變“黑”,甚至不惜出賣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對于我們每一個青年人來說,都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樹立遠大的志向,胸懷祖國和人民,自覺地抵制腐朽思想的浸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
14. 儉以養(yǎng)德 清以修身
司馬光以親切的筆調(diào)寫了《訓儉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誡其子司馬康要“以儉素為美”,而不要“以奢糜為榮”。時隔八百余年,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儉素”,顧名思義,就是勤儉樸素。這兩個字看似尋常,卻不容等閑視之。它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種激素,是造就偉大人物的“妙訣”之一。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忘懷得失,不慕榮利;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心懷大志,處困境而不沮喪,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摒棄奢欲,以事業(yè)為重,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綜觀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事例。諸葛亮——身任蜀國輔宰,執(zhí)政二十七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留給子孫的僅僅是幾畝薄田,其儉約樸素可見一二。司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卻“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饑”,對衣食溫飽向無奢求,然而他對精研學問卻有無窮的興致和熱情,“下帷絕編,不知昏曉”。方志敏——身為將軍,經(jīng)手的款項以百萬計,但他自己的財產(chǎn)卻是幾件破汗衫和破襪子。馬克思為了給全世界無產(chǎn)者指明斗爭的方向,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他的生活則清貧如洗,心愛的孩子因無錢醫(yī)治而夭亡,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但馬克思在重壓下仍然不懈努力,終于到達了真理的彼岸,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受崇敬的人。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正是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了“儉素”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無數(shù)人的經(jīng)歷,給予了它豐富而深刻的含義。
一個人如果想有所作為,就決不會竭盡心力去裝點自己的生活,把奢糜享樂作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儉樸素作為自己道德的準則,并且身體力行。而奢糜往往是一種繩索,只要被它束縛了手腳,就很難再邁步向前,為事業(yè)做出努力。奢糜又往往是一條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靈魂就會腐爛,精神就會枯萎。君不見,古來幾許紈绔子弟干出了大事業(yè)?
每個人對生活都有熱烈而執(zhí)著的追求。這生活,顯然包括精神和物質(zhì)兩個方面。物質(zhì)生活是基礎,精神生活是歸宿。物質(zhì)生活有了必要的保障以后,精神生活就應當相應地得到提高,以至有更多的追求,決不能為了物質(zhì)生活而生活。古代多少高門豪戶,綺靡窮奢,金迷紙醉,他們的精神則極度空虛。而許多人一身樸素,但精神生活卻極為充實,盡管他們曾潦倒一時,但他們的名字卻永放奪目的光彩。由此可見,在生活的天平上,如果失去了清儉這一精神的砝碼,就會在奢華淤成的泥潭里沉淪,甚至沒頂。
跟古人比,跟前人比,我們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今后還會有更大的改善,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儉素”的美德,相反,我們應該永遠繼承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tǒng)美德,并將它發(fā)揚光大。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zhuǎn)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武漢在職研究生院校排名里,211院校是重點。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等多所211院校提供在職研項目,以同等學力申碩為主,有網(wǎng)絡班等靈活授課,部分滿足條件可免試入學,學費...
張靜初近年專注讀書、直播寫作業(yè),因?qū)?瞥錾砣粑茨玫酱T士學位證,可走國內(nèi)非全日制(滿足工作經(jīng)驗等條件,參加統(tǒng)考)或國外國際碩士(選入學要求寬松院校)路徑。國際碩士...
在職研究生可以評職稱,有明確的政策依據(jù),不同類型(雙證、單證)在職研究生在評職稱中適用情況不同,具有縮短評審年限等優(yōu)勢,文中推薦了適合的項目及注意事項。本文詳解...
山東在職研究生證書認可度較高,非全日制研究生雙證在體制內(nèi)評職稱、跳槽求職中與全日制效力等同;同等學力申碩學位證在專業(yè)能力證明、職場晉升中受認可,滿足山東職場對學...
在職研究生招生條件因類型不同而有差異。非全日制研究生需本科畢業(yè)或?qū)?茲M一定年限;同等學力申碩入學無嚴格學歷限制,申碩需本科有學位滿3年;中外合作辦學多要求本科或...
國際政治在職研究生入學條件分類國際政治在職研究生有研修班入學、同等學力申碩入學兩個階段,條件和要求不同,想知道國際政治在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