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去年考研考的是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研究所,考場比較大的感覺是題量很大,非當場果斷奮筆疾書才行。發(fā)現地方院校對該專業(yè)的教育和上面兩所學校有些差別,導致考場答題時有可能出現對所答內容會一點又不全會,似是而非的情況。
考前準備階段,我準備的比較晚,9月份做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劇本及前期工作,10月份開始準備的專業(yè)及英語政治,英語方面看到前輩們的經驗真題做5遍,我先做了1遍,之后開準備政治,我本是理科生對原本對政治一竅不通,在政治上花了大量時間,占用了不少英語時間,F在看來這部分工作可以提前一些,理科生的政治要提前準備。在平時注意看書等的專業(yè)和英語政治的積累。平時積累的多,比較后面對的壓力就小一點。專業(yè)上需注意的幾個方面:膠片機拍攝整個流程、數字編碼、
考研資料方面,北京電影學院的資料很少見,主要還是看相關考研班或該本科生學習的書籍,這跟電影學院觀念有關,應該是不想要應試的學生,希望學生從廣泛書中攝取知識。林福宗的多媒體技術基礎和清華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兩本書尤為重要。和數字媒體技術一個系列的一本音頻書也挺好,各位同學不妨看一下。
不建議同學跨專業(yè)考,雖然此專業(yè)可能考試形式都是筆試寫字,跨專業(yè)即便考上了可能面臨在目標學校學校專業(yè)學習中困難較大。個人感覺此專業(yè)應該考一些繪畫之類的內容,這樣可以對考生藝術修養(yǎng)方面又所把控。
考研的幾個月是緊張且枯燥的,每天反復面對著日復一日的相同內容,早晨頂著初升的太陽,晚上回來已是滿天星辰。其他更多的愛好都退居其次,dota魔獸神馬的都不要想了,希望各位童鞋有個心理準備。
附今年考得大題(回憶版):談談對當代中國電影的看法,和中國電影存在哪些問題(50分)
填空小題即名詞解釋考了:操作系統(tǒng)、gpu、mpeg2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y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