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一区字幕精品|一二三区欧洲视频|国产无遮挡裸体女|好吊色91青青草|色欲TV亚洲国产|私人高清强伦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自慰欧美综合图区|色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九九九久久精品亚洲视频久久精品|亚洲无码中文在线

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第二章 當代世界政治趨勢

來源:中國招生考試在線 時間:2003-06-26 17:27:00
Ⅰ本章內容概

  要和邏輯結構圖

  (一)內容概要


  本章結構與第一章類似。第一節(jié)講述當代世界主要政治行為主體及各國際和區(qū)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節(jié)注重從歷史角度敘述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演變、崩潰;第三節(jié),分析了當今世界政治的發(fā)展趨勢和特點。第一節(jié)是基礎知識綜述;第二節(jié)是從歷史角度把握戰(zhàn)后世界政治;第三節(jié),從現實著眼分析世界政治并對未來世界政治的發(fā)展趨勢作了分析。

  (二)邏輯結構圖

  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與發(fā)展趨勢——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區(qū)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

  兩大陣營的形成、對峙,使兩極政治格局成為現實

  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冷戰(zhàn)后界政治發(fā)展的趨勢與特點——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

  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穩(wěn)定,局部戰(zhàn)亂,緊張、動蕩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

  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虮菊滦麓缶V修訂情況

  (一)2004年新增加的知識點

  1.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2.區(qū)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3.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二)刪減的知識點

  無

  (三)2004年修訂的知識點(只是變換一種說法,其實質內容不變)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罂疾橹R點詳解及評點

  內容評點

  (一)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1.當代世界政治及其行為主體(一般出選擇題)

  世界政治是國家、民族、政黨、個人以及國際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為實現其政治目的所進行的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關系,其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其主要內容涉及國家的獨立、主權、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和平共處、互助友好合作以及與此相關的滲透、顛覆、侵略、戰(zhàn)爭等,還有國際組織在世界舞臺上的各種作用,又稱國際政治。世界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是少量的、局部的、地區(qū)性現象,

  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后,才真正成為全球性的社會現象。人類不同社會的相繼更替,導致建立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同時并存,使得世界政治呈現更為復雜的局面。當今世界處理世界政治關系的準則有國際法、聯合國憲章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

  2.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區(qū)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怕摵蠂⒌臅r間、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聯合國的六大機構和職能。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6月26日參加會議的51國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被定為聯合國日。聯合國的宗旨是:①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反對戰(zhàn)爭和侵略。②發(fā)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③促進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消除引起戰(zhàn)爭的經濟和其他原因。④協調各國的行動。聯合國遵循的原則是:①各國主權平等;②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③各成員國不得使用武力威脅或武力侵犯他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④聯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項等等。

  本章是對戰(zhàn)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發(fā)展變化及其趨勢和特點的概括與總結,是學習這門課程的又一總綱。本章按照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從建立、發(fā)展、演變至崩潰,到建立世界政治新格局這一時間和邏輯順序,敘述了戰(zhàn)后世界政治的主要事件、特點和趨勢,是學習其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章節(jié)的基礎。分國家類型講述的各章中的知識點是對該章所敘述的知識的具體應用或展開。本章應該重點掌握的主要內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發(fā)展到瓦解的過程和根本原因。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fā)展和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變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當今世界中的主要表現。

  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有: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聯合國大會是主要審議機構,由全體會員國組成,主要討論有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合作與接納新會員等問題,并向安理會提出建議。安全理事會由中、美、俄、英、法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它作出的決議,全體會員國應該接受并履行。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就國際間的經濟及社會事務展開討論,并向大會、會員國和專門機構提出建議。托管理事會負責對托管領土的事務進行行政監(jiān)督。國際法院是聯合國司法機構。秘書處負責管理聯合國內部事務,為聯合國其他機構服務,并執(zhí)行這些機構交付的任務。

  (2)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聯合國是世界各國政府參加的最大國際組織,其作用和地位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聯合國在建立后的相當長時期里,沒有真正履行憲章所規(guī)定的宗旨和原則。聯合國成立初期,美國企圖獨霸世界,把聯合國變成了它操縱下的表決機器,甚至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發(fā)動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我國的合法席位長期被剝奪,嚴重損害了聯合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20世紀60年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把聯合國當作爭霸的一個戰(zhàn)場,在表決中玩弄“你贊成,我必反對”的對抗游戲,在安理會輪番使用否決權,致使聯合國在重大問題上往往議而不決,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發(fā)展中國家崛起,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由于發(fā)展中國家齊心協力沖破西方大國的阻撓,1971年10月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并成為發(fā)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強了發(fā)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政治地位和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內克服分歧和矛盾,加強團結合作,從而根本打破了超級大國控制聯合國的局面,使聯合國的性質逐步得到恢復,并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東西方關系緩和,聯合國內出現了以常任理事國為核心的安理會集體發(fā)揮作用的新運行機制,即審議和處理重大問題時,5個常任理事國事先進行磋商,然后由安理會討論并形成決議。聯合國成立50多年來,雖然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干擾,沒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在超級大國的操縱利用下,曾經做了一些有違其憲章和宗旨的事,但聯合國在戰(zhàn)后國際事務中還是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概括起來有:①積極推進非殖民化運動,支持被壓迫民族自決和獨立;②緩解國際沖突,防止緊張局勢惡化;③推動世界裁軍運動的發(fā)展;④在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⑤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眾多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生態(tài)問題,資源利用問題等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歐洲聯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成效,一體化程度最高,成員迅速擴大的國家集團。盡管它面臨著許多問題和矛盾,必將影響和制約它的發(fā)展,但我們可以斷言,歐洲聯盟今后不僅是歐洲的決定性力量,也會成為世界舞臺上和多極格局中獨立的一極。

  (4)非洲聯盟是在非洲統一組織基礎上,于2002年正式成立的,包括了所有非洲國家,其目的是協調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加強經濟、社會領域的團結合作。在國際上,維護非洲各國的主權和共同利益,并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這一小節(jié)內容除聯合國的地位變化比較重要,可出材料題外,其他內容一般不會出大題目考查。

  聯合國建立的時間、聯合國憲章通過的時間、聯合國憲章簽署的地點、最早簽署聯合國憲章的國家數目等,可出單項選擇題。

  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聯合國的六大機構及每一機構的職能、特點等,可出不定項選擇題。其中,聯合國安理會的知識點最重要,命題次數較多。1995年考研第19題(不定項選擇題)、1998年考研第19題(不定項選擇題)都曾經考查過這些知識點。

  對聯合國的地位變化應進行關注,可以出材料題或材料題中的一個小問題考查。

  聯合國的作用,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5)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正式成立。當時其成員有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五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先后加入,F已成為“大東盟”,并且由經濟聯盟走向政治、外交的合作,日益成為亞太地區(qū)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東南亞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必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6)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總部最初設在開羅,后遷往突尼斯。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議下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宣布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阿盟的宗旨是密切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協調成員國的政策和活動;捍衛(wèi)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全面考慮阿拉伯國家的事務和利益;互相尊重其國家的政治制度,成員國之間的爭端不得付諸武力解決;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文化、衛(wèi)生、社會福利、國籍、護照、簽證、判決的執(zhí)行以及引渡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成員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和協定對其他國無約束力。

  (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一般出選擇題、辨析題)

  雅爾塔體制的含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美、英三大國首腦在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國際會議上所達成的關于徹底擊敗法西斯國家、關于戰(zhàn)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國在戰(zhàn)后世界中權力劃分的協議、協定、規(guī)章的總和。由于這些關于戰(zhàn)后世界秩序的規(guī)章和三大國勢力范圍劃分的協議主要是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故稱為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的實質是美、蘇、英依據實力劃分勢力范圍、對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爾塔體制是大國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它為戰(zhàn)后美蘇兩極對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開了先河。

  雅爾塔體制的歷史作用。積極作用:①緩和了戰(zhàn)時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矛盾,增強同盟國的團結;②對于防止法西斯主義

  雅爾塔體制的含義、實質、作用,可出不定項選擇題(2000年考研第25題不定項選擇題,考查了這一知識點)。雅爾塔體制的實質可出單項選擇題。

  勢力戰(zhàn)后復活,防止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消極作用:①雅爾塔體制體現了美蘇等大國的強權政治。②制造了軍事上的兩極分化和兩大軍事集團的長期對立,成為戰(zhàn)后世界局勢緊張和世界戰(zhàn)爭危險的主要因素。

  2.兩大陣營的形成、對峙(一般出選擇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國際舞臺上的各種力量發(fā)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英、法兩個世界強國的實力遭到了極大地削弱;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美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得到空前膨脹,成為“稱霸世界的強國”;蘇聯經受了戰(zhàn)爭的嚴峻考驗,成為擁有巨大實力、享有崇高國際威望的社會主義大國;歐洲、亞洲一大批人民民主國家相繼建立,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預示著民族獨立國家的大批涌現。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6月“馬歇爾計劃”實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等都是帝國主義陣營形成的標志。1947年9月“歐洲九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成立;1949年1月“經互會”成立;1950年2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1955年5月“華沙條約”組織成立都是社會主義陣營建立的標志。兩大陣營形成后,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政治上,主要表現為冷戰(zhàn);經濟上是封鎖、禁運與反封鎖、禁運;軍事上遏制、對立和局部戰(zhàn)爭,朝鮮和越南戰(zhàn)爭是其代表;意識形態(tài)上的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矛盾與斗爭激烈。

  3.冷戰(zhàn)(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冷戰(zhàn)的含義:冷戰(zhàn)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所進行的,除了直接的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政策和行動,諸如經濟上的封鎖與制裁,政治上的孤立、不承認政策與粗暴干涉對手的內政,甚至進行顛覆活動,煽動戰(zhàn)爭等;軍備競賽激烈,企圖謀求勝于對手的優(yōu)勢,在對手的周邊地區(qū)駐軍,圍堵對手,甚至進行原子戰(zhàn)訛詐和軍事威脅。冷戰(zhàn)的實質是力圖瓦解對方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謀求領導、控制、支配世界的權力!袄鋺(zhàn)”政策的形成:1946年2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在給美國國務院拍發(fā)的8000字電文中,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蘇聯的政策。1946年3月,邱吉爾在美國富爾敦發(fā)表了所謂“鐵幕”的演說,公開鼓吹對蘇冷戰(zhàn)。1946年9月,杜魯門的白宮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在《美國與蘇聯關系》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對蘇冷戰(zhàn)綱領。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它標志冷戰(zhàn)政策正式形成并付諸實施。

  4.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艖(zhàn)后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戰(zhàn)后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的原因:前殖民地宗主國在二戰(zhàn)中被嚴重削弱,為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與壯大,鼓舞和支持了民族獨立運動;亞非拉人民被卷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開闊了眼界,受到了教育和鍛煉,提高了覺悟。戰(zhàn)后民族獨立運動首先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戰(zhàn)后世界政治的影響可出不定項選擇題。帝國主義陣營形成的標志,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的標志,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兩大陣營對抗的表現及具體事件,要了解,可出選擇題。

  冷戰(zhàn)有特定的含義,可出選擇題。

  冷戰(zhàn)政策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和事件,可出單項選擇題。

  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興起這一知識點一般不會出材料題考查。

  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亞洲興起可出單項選擇題。

  在亞洲大規(guī)模興起。在亞洲民族獨立運動風暴的鼓舞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也蓬勃地發(fā)展了起來。僅1960年就有17個非洲國家宣布獨立,被稱為“非洲年”。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也不斷深入發(fā)展。戰(zhàn)后民族獨立運動興起與發(fā)展的意義:①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②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⑵中蘇關系的破裂、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1965年3月,蘇聯不顧中國、朝鮮、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7國黨的反對,召開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這表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政治路線、理論觀點的分歧發(fā)展到組織上的分裂。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蘇聯從民族利己主義和霸權主義利益出發(fā),要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內外政策必須服從它的需要,為此不惜損害以至犧牲別國的主權和利益。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堅決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反對蘇聯霸權主義。

 、敲绹⑷毡、西歐政治關系的變化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西方陣營內部力量對比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明顯變化。美國經濟實力相對衰落,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崩潰。西歐、日本經濟迅速恢復發(fā)展,實力大為增強。美、日、歐政治關系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西歐、日本獨立自主傾向增強。1958年,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堅決執(zhí)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美國在西方聯盟內的霸主地位。1969年,聯邦德國改變一貫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為了德國自身經濟政治利益及德意志民族統一而推行“新東方政策”。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和德國的積極推動下,西歐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60年代,日本國民謀求修改不平等的日美安全條約和收回被美國占領的領土的斗爭并取得成功。1972年日本實施“多邊自主外交”。西歐、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表明西方陣營已經四分五裂。

  5.美蘇爭奪世界霸權(一般出選擇題)

  戰(zhàn)后美蘇關系的主要特點是: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劃分勢力范圍,戰(zhàn)后大體按照這種勢力范圍劃分爭奪世界霸權。爭奪的戰(zhàn)略重點在歐洲,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爭奪最為激烈。但由于受美蘇兩國各自實力地位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改變的影響,美蘇爭霸在不同時期也顯示出了不同特點:①1945年─1955年,美國企圖獨霸世界,蘇聯反霸。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反對美國戰(zhàn)爭政策和侵略政國際形勢雖然整體緩和,世界大戰(zhàn)近期不可能發(fā)生,但天下仍不太獨霸世界,但力不從心。西歐獨立自主傾向繼續(xù)發(fā)展,日本、德國謀求成為政治大國。俄羅斯調整內外政策,努力發(fā)揮世界大國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上升,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繼續(xù)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6.兩極格局的終結(一般出選擇題)

  1989-1990年,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導致雅爾塔體制在歐洲崩潰,兩極格局走向解體。1991年8-12月,蘇聯解體,美蘇兩極對峙格局中的一極不復存在,兩極格局最終崩潰。兩極格局終結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

  1960年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非洲年”可出單項選擇題。

  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重要事件、作用等知識點綜合在一起,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標志,可出單項選擇題。

  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根本原因,可出單項選擇題?忌鷳搶W會運用這一知識點分析中蘇矛盾、前蘇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美蘇爭霸世界這一知識點一般不會出材料題,但可以選擇題的形式予以考查。對美蘇爭霸每一階段的態(tài)勢、重大事件一般了解和掌握即可。兩極格局的終結這一知識點一般不會出大題目考查。兩極格局終結的標志、最終標志可出不定項選擇題、單項選擇題考查。兩極格局終結的原因可出選擇題,對兩極格局終結的根本原因必須分析理解。

 、佘妭涓傎愅峡辶嗣绹,拖死了蘇聯是兩極格局崩潰的直接原因。②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是兩極格局崩潰的根本原因。③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發(fā)展中國家崛起,嚴重沖擊了兩極格局,是其崩潰的重要原因。當今世界,舊的格局已經崩潰,新的世界格局還未形成,世界正處在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美國企圖獨霸世界,但力不從心。西歐獨立自主傾向繼續(xù)發(fā)展,日本、德國謀求成為政治大國。俄羅斯調整內外政策,努力發(fā)揮世界大國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上升,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繼續(xù)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7.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一般出選擇題、辨析題)

  此次世界格局轉換具有不同于以往世界格局轉換的兩大特點:①此次世界格局轉換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②此次世界格局轉換需要較長時間,也比以往歷次世界格局轉換復雜得多。兩極格局崩潰后,新的世界格局不能立即建立,世界需要經歷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其理由是:①此次世界格局轉換是在和平條件下發(fā)生的,不可能像以往世界格局轉換那樣,通過若干大國召開國際會議談判協商重繪世界政治地圖確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過各大國或國家集團的實力消長和分化組合逐步自然地形成新的世界政治格局。②此次世界格局轉換并非多極格局已經發(fā)育成熟所致。③目前世界上不確定、不穩(wěn)定的因素很多。俄羅斯、統一后的德國、經濟大國日本等的內外政治、經濟、軍事走向還不明顯,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尚難預測。

  (三)冷戰(zhàn)后世界政治發(fā)展的趨勢與特點

  1.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多極化是世界經濟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理由是:①世界格局轉換的終極原因是經濟關系和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當今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是多極的。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也必定是多極的。②美國獨霸世界不得人心,逆歷史發(fā)展趨勢而動。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美國也沒有能力建立單極世界格局。③從當今世界力量結構來看,多極化是既定趨勢。當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歐盟、俄羅斯等多個強國。它們之間綜合國力較量的結果必然將導致多極化世界格局的誕生。多極化是世界歷史前進的必由之路。在國際關系中,惟一的、得不到強有力制約的超級大國必然謀求控制整個國際關系體系,使之為其一國私利服務,并按照自己的意志隨心所欲地處理國際事務,從而危及大多數國家的主權和利益,破壞世界和平,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多極化是人類社會避免單極世界種種危害的惟一正確道路。在多極化世界里,各大力量相互制約,力量對比大致均衡,有利于阻止

  該段論述是對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政治局勢的總體概括,可出不定項選擇題,也是分析當今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重要政策、理論基礎。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這一小節(jié)內容不是該課重點內容,一般不會出大題目考查,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當前世界格局轉換有兩大特點,可出選擇題。

  當今世界需要經歷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的原因,可理解掌握。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是本章重點內容,其中許多知識點是我們觀察和分析當今世界基本政治問題的政策和理論基礎,必須認真掌握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分析當今國際現實問題。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xù)發(fā)展這一小節(jié)內容為本章一個重點,可出材料題。考生必須對世界多極化發(fā)展的原因、意義充分理解,對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也必須有充分認識。

  少數大國肆意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保證中小國家的安全和主權,提高中小國家的國際地位;在多極化世界里,世界事務由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管理,少數大國不能壟斷國際事務,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平等相處,互利合作和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在多極制衡的世界中,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解決,對于倡導嶄新的國際關系準則,改革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推動世界進步和人類共同繁榮有利。

  近年來世界政治的多極化進程加速發(fā)展。①歐盟和歐洲大國獨立自主傾向繼續(xù)發(fā)展。歐盟加快歐元、歐洲共同安全和防務的建設,力求擺脫美國控制,成為國際經濟、政治中可與美國抗衡的一極。歐盟大國法國和德國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唯我獨尊、大搞單邊主義的行為進行抵制,敢于說“不”。②1996年3月,東亞10國和歐盟15國首腦聚會泰國曼谷,召開第一屆亞歐首腦會議,充分展示了亞歐各國制約惟一超級大國主宰世界,建立亞歐新型伙伴關系的決心。③1999年6月底,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的32個國家和歐盟15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或他們的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第一屆歐盟---拉美首腦會議,強調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兩大洲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多極世界的發(fā)展。④中俄兩國加強戰(zhàn)略協作關系,反對美國獨霸世界,主張世界多極化。⑤20世紀90年代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大國間建立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既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表現,也是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但世界走向多極化并非一帆風順,惟一超級大國美國建立它領導的單極世界的戰(zhàn)略已經確定,當今世界戰(zhàn)略力量平衡還沒有形成,多極世界與“單極世界”的矛盾和斗爭仍然激烈,但世界多極化趨勢最終會克服單極世界力量的抵制走向形成。

  2.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穩(wěn)定,局部戰(zhàn)亂、緊張、動蕩(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總起來看,隨著冷戰(zhàn)結束,世界形勢總體上日趨緩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爭取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這主要是因為:①經濟競爭已取代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成為世界多數國家,特別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對外戰(zhàn)略方針。為加速本國經濟發(fā)展,在將來更加激烈的國際角逐中占據有利位置,世界多數國家包括西方大國均不愿看見國際形勢走向緊張并爆發(fā)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②大國之間發(fā)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不斷縮小,核戰(zhàn)爭的危險進一步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有能力打世界大戰(zhàn)和核戰(zhàn)爭的兩個超級大國中的蘇聯解體和美俄關系的調整,使得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的危險性大大降低。西方大國之間的矛盾雖然上升,但協調和合作仍是它們關系的主要方面。美國與中、俄的矛盾雖然存在,有時甚至很激烈,但雙方仍強調合作,目前還沒有導致中美、俄美全面對抗的因素。③當前大國在國際安全上的積極合作有助于防止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但總體國際局勢和平、緩和并不等于天下太平,各國相安無事。原來被美蘇爭霸和兩大集團對峙所掩蓋的各種矛盾紛紛暴露出來;隨著向新的世界格局、世界秩序過渡,國際競爭和大國爭奪世界事務、地區(qū)事務主導權,控制世界重要地區(qū)、重要資源斗爭對近年來,世界政治多極化進程加速發(fā)展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必須認真理解把握,這些事件是出材料題的極好素材。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和國際形勢整體緩和的趨勢,是當今國際經濟政治發(fā)展的最主要特點,對這三大趨勢都應該重點把握,每一個趨勢都可以出材料題進行考查。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其原因和表現,必須理解掌握。國際形勢雖然整體緩和,世界大戰(zhàn)近期不可能發(fā)生,但天下仍不太平,許多因素仍然在危及國際和地區(qū)和平。對危及當今世界和平的因素應該能夠知曉。其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是世界動蕩不安主要因素。

  的加劇,一些新的矛盾和沖突正在產生。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了新發(fā)展。它們違背國際關系準則,以種種借口干涉他國內政的事件層出不窮。美國謀求全球軍事優(yōu)勢,獨霸世界的意圖更加明顯,對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正構成新的威脅。如1999年1月,美國國防部提出在美國本土開發(fā)、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和在東亞開發(fā)、部署“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不僅變相恢復了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重新點燃了世界性軍備競賽的野火,而且在戰(zhàn)略上對中國、俄羅斯的安全構成威脅。1999年8月,美國參議院否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使國際核裁軍進程出現了逆轉。2001年12月美國政府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為其部署“國家導彈防御體系”開路,破壞了戰(zhàn)后國際核軍備控制的重要基礎,危及了世界和平等。

  2002年9月美國提出“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嚴重危及了戰(zhàn)后以來確立的國際關系準則和保持國際安全的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越來越突出。2001年9月11日,國際恐怖主義分子劫持民用航空器對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象征進行襲擊,造成了無辜人員死傷和物質財產的巨大損失“9·11事件”后,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將反對恐怖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國策或對外政策的優(yōu)先。美國總統布什曾經說過:誰不同我們站在一起,誰就是同他們(恐怖主義分子)站在一邊。美國簡單地將當今世界國家、組織和勢力劃分為反對恐怖主義的陣營和恐怖主義分子、支持恐怖主義的陣營。反對恐怖主義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對外干預、擴張的又一張“王牌”、一面旗幟。在這一旗幟下,美國等西方國家可以無視他國國家主權、無視聯合國的權威、無視基本的國際關系準則。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反對恐怖主義的政策、措施和行為都是符合道德標準,都是正義的、正確的或對的。反對恐怖主義超過了一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張反對恐怖主義沒有國界,主張將反對恐怖主義的武裝干預擴大到其他庇護恐怖主義的國家,如伊拉克、索馬里、蘇丹、伊朗,甚至北朝鮮等。美國還隨意擴大“恐怖主義”的定義,將擁有或正尋求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也定義為“恐怖主義”國家。但世界大多數國家并不贊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待恐怖主義的這些看法和見解。

  3.大國關系的深入調整(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20世紀90年代,國際關系的突出特點是大國首腦外交頻繁,大國間建立了各種名目的伙伴關系。1996年4月,葉利欽訪問中國,雙方發(fā)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1997年5月,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宣布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1997年10~11月,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與克林頓總統會談,雙方決定建立中美“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1998年4月,葉利欽總統訪問日本,宣布俄日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訪問日本,中日發(fā)表聯合宣言,宣布建立中日“致力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90年代,大國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不是針對第三國的軍事同盟關系,而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友好合作,不搞對抗,不損害他國利益的新型伙伴關系。大國間伙伴關系的廣泛建立,表明大國間相互承認了對方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美國謀求一國霸權是個有力制約,它推動了世政治的多極化進程,有利于世界的整體和平。

  對我國與世界其他大國建立的各種伙伴關系的名稱要掌握,可出單項或多項選擇題。對大國伙伴關系建立的意義理解掌握。大國伙伴關系的調整及其意義,可出不定項選擇題。

  說明:1-3: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美國、歐盟宣布建立“全球伙伴關系”。

  4、5: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1993-1997年確立了“和平伙伴“關系。1999年-2000年,俄羅斯同美國、歐盟關系緊張。2001年上半年,俄美關系惡化。但”9·11“事件后,俄美、俄歐關系迅速調整。美國、歐盟和北約同俄羅斯建立了新型戰(zhàn)略關系。

  6:1997-1998年美國克林頓政府宣布與中國”致力于“建立”建設性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2001-2002年,中美發(fā)展”建設性合作關系“。

  7:歐盟在1997-1998年肯定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

  8:1996年俄羅斯與中國開始建立”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

  9:1998-2000年,中國與日本努力建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10:1997-1998年俄羅斯與日本開始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

  11:2000年克林頓訪問印度,謀求同印度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

  12:歐盟與印度近年來加強了經濟、政治、軍事合作。印度已經被歐盟納入了其全球戰(zhàn)略視野。

  13:2000年8月,日本首相訪問印度,宣布同印度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

  14:俄羅斯與印度有著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一直以戰(zhàn)略伙伴對待印度。

  15: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改善。

  4.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聯合國的作用不斷加強。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qū)穩(wěn)定方面,聯合國發(fā)揮了冷戰(zhàn)時期所未曾發(fā)揮過的作用。90年代,它在前南斯拉夫地區(qū)、柬埔寨、索馬里、納米比亞進行了繁重的維和行動。為了和平解決一些國家內部

  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應該認識到目前大國關系仍在繼續(xù)調整,遠未定型。中國、俄羅斯與美國的關系尚在調整之中;歐盟、日本同美國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的相互關系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未,印度的國際地位上升較快。公認的五大國際政治力量,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和日本都積極爭取印度,因此,大國關系調整進程中還增加了新的角色。大國關系的調整可以出材料題。2002年考研政治材料題第一個小問題,實際上是考查“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中的“中俄(蘇)關系的調整”。聯合國作用的增強,可能結合近年來這方面的一系列事實表現出題。

  的沖突,它先后向納米比亞、尼加拉瓜、安哥拉、柬埔寨、南非、海地等國家派出觀察團、檢查團、特派團,幫助組織和實行選舉,進行監(jiān)督、檢查,確保選舉自由公正,防止因選舉不公導致矛盾與沖突。在核軍控和裁軍方面,聯合國也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它于1992年通過禁止化學武器條約,1995年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為各國、各地區(qū)的協調中心。90年代以來,它積極籌集資金(年均達13億美元),向亞非拉國家提供各種無償援助。它經常召開各種專門的會議討論人口、糧食、家庭等問題,努力維護婦女、兒童、老年人的權益。它還向各地區(qū)的難民伸出援助之手。隨著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它更加關注環(huán)保問題。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huán)境和發(fā)展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制定了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藍圖。

  冷戰(zhàn)時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主宰國際事務,聯合國的作用不僅長期被忽視,甚至成為它們爭奪霸權的工具。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各國力量相對上升,世界向多極化方向加速發(fā)展,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得以恢復和加強。美國等西方大國解決國際爭端、干預地區(qū)和他國事務都不得不取得到聯合國的贊同,打著聯合國旗幟去進行。同時,聯合國也成為大國間調整相互關系,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結交朋友,維護權益,交換意見,共同推動建立和平、公平、民主的國際新秩序的最重要場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fā)動的空中打擊開始是繞過聯合國進行的,但最后解決還是不得不經過聯合國安理會,這說明聯合國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2000年的聯合國千年大會重申了維護聯合國憲章和各國主權不容侵犯的原則。今后,聯合國應在國際事務中起主導作用,重大國際問題都應當通過安理會解決,反對少數大國凌駕于安理會之上。

  5.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局勢總體緩和,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不再面臨直接的軍事威脅,軍事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下降。大國國際角逐的中心逐漸由軍備競賽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同時,冷戰(zhàn)時期蘇聯犧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與美國搞高強度的軍備競賽,導致蘇聯解體;德國、日本由于受戰(zhàn)敗國體制的限制,不搞軍備競賽,一心一意發(fā)展經濟,不僅增強了綜合國力,而且空前提高了國際地位。從蘇聯解體,德國、日本的成功中吸取經驗教訓,冷結束后世界各國從戰(zhàn)略高度重視經濟發(fā)展、經濟安全和經濟外交。從而導致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不斷增大。主要表現在:①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成為各國國家戰(zhàn)略的優(yōu)先和首要內容。②經濟手段成為解決國際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③經濟外交成為當前各國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

  冷戰(zhàn)結束后,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這一小節(jié)內容是重點,可出材料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的原因、表現等,可出選擇題。

  6.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這是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變化。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軍事威脅。如擴充軍備,搞軍備競賽,由常規(guī)軍備到核軍備,由戰(zhàn)術核軍備到戰(zhàn)略核軍備,發(fā)展遠程導彈以至外空武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恐怖主義襲擊。如“9·11事件”對美國的威脅,把恐怖主義襲擊推向了高峰,這種威脅的發(fā)生,沒有時間、地點、國家以及手段的限制,其破壞性也是難以估量的,經常是傷害無辜平民百姓。

  這兩者相互交織的狀況可以美國為例,“9·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全面調整軍事戰(zhàn)略,近期的“先發(fā)制人”清剿恐怖組織,打擊“無賴國家”;遠期則謀求強化絕對優(yōu)勢,“防止?jié)撛趯κ譃橼s超美國而擴充軍備”。為此,美大幅增加軍費投入。2003年財政年度實際軍費將超過4 000億美元;軍備建設鎖定實戰(zhàn)性強的外空武器、新型核武、多層反導、遠程精確制導、無人駕駛飛行器等,致力于提高聯合反應、快速部署、遠程投送能力等。由此,俄、法、英、日、澳、印等主要軍事大國也不同程度加大軍事投入,調整軍事戰(zhàn)略,謀求軍備技術跨越式發(fā)展,理由也都是適應反恐的需要。國際反恐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新發(fā)展的形勢下,以“基地”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勢力也在加緊活動,制造新的恐怖主義襲擊爆炸事件。“基地”的骨干分子散落世界各地,與其他恐怖組織密謀重組,先后發(fā)起撞擊法國油輪、莫斯科人質事件、巴厘島和三寶顏連環(huán)爆炸案等報復襲擊,震驚世界。

  以上兩者相比,恐怖主義的危害在上升。中國政府認為:①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一大公害,嚴重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趶娏易l責9月11日在美國發(fā)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對無辜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對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慰問。③中國一貫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無論恐怖主義發(fā)生在何時、何地、針對何人,以何種方式出現,國際社會都應采取一致立場,堅決予以譴責和打擊。④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中國已參加了絕大多數國際反對恐怖主義公約,還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締結的《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⑤中國主張,聯合國和安理會應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發(fā)揮主導作用。中國支持聯合國和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支持各國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⑥中國堅持,針對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應目標明確,要避免傷及無辜。一切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有利于維護地區(qū)及世界和平的長遠利益,要避免傷及無辜。一切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有利于維護地區(qū)及世界和平的長遠利益。⑦中國認為,恐怖主義屬于極少數極端邪惡勢力,絕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所以不能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混為一談。⑧中國也面臨恐怖主義的危害。“東突”恐怖勢力受到國際恐怖組織的訓練、武裝和資助。反對“東突”是國際反恐怖主義斗爭的重要方面。中國政府認識和對待恐怖主義的立場,是我們正確分析國際恐怖主義問題的基礎,可出選擇題和材料題。

  7.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一般出選擇題或材料題)

  所謂霸權主義是指大國或強國憑借實力,按照本國意志,對他國內政進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國領土,統治他國的一種政策。強權政治就是以強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統治、支配他國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脅、制裁為主要手段,奉行“強權即公理”的哲學,處處插手他國內政。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理論基礎是把國際政治的最終目的視為追求權力,即一個國家支配、控制別國的能力。在對外關系中憑借實力,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企圖支配他國、他民族的意志和行為,謀求霸權的行徑自私有制、階級產生以來就已存在。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一些奴隸制、封建制強國家為滿足奴隸主、國王、封建君主和大地主對他國、他民族的領土、財富和資源掠奪和占有的私欲,頻繁征伐,通過各種手段,主要是軍事暴力對其他弱小國家和民族進行控制、占領,建立了稱霸一方的霸權。不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一種偶然的行為,不具有連續(xù)性、長期性,世界性和經濟必然性。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fā)展,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首先,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本質特征,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其次,資本主義社會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帶有世界性。由于資本的盲目擴張,世界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大門都相繼被資本打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已經處在資本的奴役和統治下,一切民族和國家的生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第三,資本主義社會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具有連續(xù)性、長期性,它是資本主義大國、強國連續(xù)推行的一項長期政策。無論領導人的更迭,還是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遷,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消失。當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一些新的表現:冷戰(zhàn)后,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其綜合國力在人類歷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國憑借強大的力量來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它不顧俄羅斯的反對擴大北約;不顧中國的反對擴大美日安保條約;不顧歐洲和日本等國的利益,強行撕毀《京都議定書》;不顧中國和俄羅斯的反對,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不顧世界多數國家的反對,把一些主權國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鮮等宣布為所謂韻“邪惡軸心”國家,宣布美國將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防止核生化武器的旗幟下,采取所謂先發(fā)制人的戰(zhàn)略,并正在考慮運用核打擊力量摧毀威脅美國的力量。不少美國人甚至鼓吹所謂“美國不得不帝國論”,認為美國是一個善意的帝國,是一個好的帝國。美國正在借助于它的強大力量,建造一個“自由帝國”和“民主帝國”;美國試圖用它的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在世界上強行推行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和市場經濟。一些美國領導人正在鼓吹在伊斯蘭國家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推行西方的價值觀念。在許多國際事務上,美國試圖繞過聯合國和安理會,宣布美國有權自行采取對他國采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模式。美國的這種做法遭到了包括美國的盟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反對。最近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繞開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遭到了我國和法國、德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的反對,引發(fā)了全世界人民的抗議浪潮。這表明,雖然多極化進程比較曲折,但美國推行強權政治和新的霸權主義的做法和建立單極化世界的企圖是不得人心的。

  對冷戰(zhàn)結束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霸權主義的主要表現和特點,應該理解把握,可出材料題。

  建議復習該知識點時結合第三章“當今世界主題和建立國際新秩序”之“國際舊秩序的特征和實質”及第四章“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關系”的相關內容,作為一個專題全面掌握。

 、舫R婂e誤點撥

  在本章知識點中,考生易犯的錯誤包括:1.不能正確區(qū)分雅爾塔體制、兩極格局、冷戰(zhàn)體制。常常一些書本將雅爾塔體制等同于兩極格局,將兩極格局稱為“冷戰(zhàn)”格局、冷戰(zhàn)體制。雅爾塔體制是建立兩極格局的前提和基礎。冷戰(zhàn)是兩極格局的主要內容,它反映了戰(zhàn)后美蘇關系的主要樣式。1947年美蘇冷戰(zhàn)就已正式開始了,但兩極格局還正處于建立中。1989年12月,美蘇冷戰(zhàn)結束了,但兩極格局雖然搖擺欲墜,但依然存在。1989年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后,雅爾塔體制可以說基本不存在了,但兩極格局的崩潰以蘇聯解體為標志。2.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甚至發(fā)展到對抗,根本原因不是意識形態(tài)矛盾,雖然意識形態(tài)矛盾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蘇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危及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蘇對立的根源。3.冷戰(zhàn)結束、兩極格局崩潰已經10多年了,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既不是美國主導的單極格局,也不是多極世界格局。當今世界仍然處于從舊格局崩潰到新格局建立的過渡時期。一些考生容易受社會上一些認識的影響,認為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經建立,美國領導的單極格局或大國競爭的多極世界政治格局。

 、鯕v屆真題精選及解析

  命題總結

  與探究10年來,共命題9次,分值31分,命題頻率較高。1999年前5年命題4次,分值7分,1999年后5年,命題5次,分值24分。這表明新大綱修訂后該章在本課中的重要性在上升。本章可命題的考點還很多,一些知識點很重要但從未考過,如兩大陣營對立(一般考選擇題)、美蘇爭霸、兩極格局終結(一般考選擇題)、世界進入新舊格局轉換的新時期(一般考選擇題)、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變化(可出材料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新發(fā)展和國際恐怖主義(出材料分析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等。

  注:*表示在材料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本章的知識點,括號內為分值,但在統計時不計入該章命題次數和分值。

  (一)單項選擇題

  1.(1999年考研第11題)下列國際組織中,屬于主導經濟運轉類型的是

  A.非洲統一組織

  B.孔塔多拉集團

  C.歐佩克

  D.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

  【答案】C

  【考點點撥】回答該題適用的知識點包括:①國際組織的類型;②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地區(qū)組織的宗旨和職能。

  【分析】采用排除法。非洲統一組織和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是發(fā)展中國家為維護其利益,而建立的政治組織,它們的主要功能不是主導經濟運轉,它們顯然不符合題意,應當排除。許多考生可能不熟悉或根本沒有聽說過孔塔多拉集團。但歐佩克,考生都熟悉。大家都知道歐佩克是石油生產和輸出國組織的簡稱,它的作用是協調石油生產國共同確定世界石油生產產量并確定其價格的組織。歐佩克明顯符合題意。即使考生不了解孔塔多拉集團也沒有關系,因為該題是單項選擇題,只會有一個正確答案。B項肯定不符合題意。

  【命題探究】在舊考試大綱中,“國際組織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單獨列為一章內容。國際組織的分類和作用及聯合國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該題要考查考生對國際組織的分類標準把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及了解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地區(qū)組織的職能的程度。

  2.(1997年考研第9題)戰(zhàn)后60-70年代,國際力量分化改組,西方國家中主張并推行“新東方政策”的是

  A.美國尼克松政府

  B.法國戴高樂政府

  C.西德勃蘭特政府

  D.日本田中角榮政府

  【答案】C

  【考點點撥】回答該題適用的知識點有:①戰(zhàn)后60-70年代,國際力量分化改組。西歐、日本對美國獨立自主傾向發(fā)展的主要表現;②美國尼克松政府的對外政策。

  【分析】A顯然不符合題意,因為60-70年代國際力量分化改組的主要特點是原來分屬兩大陣營的一些主要國家獨立自主傾向發(fā)展,導致它們與蘇聯或美國的矛盾激化。法國戴高樂政府推行戴高樂主義,日本田中角榮政府推行多邊自主外交,西德勃蘭特政府推行新東方政策,導致西方陣營在60-70年代分化。

  【命題探究】“國際力量的分化改組”是“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與發(fā)展趨勢”這一章的重要內容。西歐、日本獨立自主傾向的發(fā)展更是重點的重點?疾樵撝R點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今后還可命題考查。

  3. (2001年考研第10題)要和平、求合作、促發(fā)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但是,冷戰(zhàn)思維依然存在。冷戰(zhàn)思維的實質是

  A.恢復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

  B.瓦解對方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爭奪世界政治控制權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強軍事同盟,強化國際干預

  【答案】B

  【考點點撥】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有:冷戰(zhàn)的含義、主要特征和實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主要表現和實質。

  【分析】冷戰(zhà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所進行的除了直接戰(zhàn)爭以外的所有敵對政策和措施的總稱。冷戰(zhàn)主要表現為拼湊軍事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在國外建立軍事基地,煽動戰(zhàn)爭,進行原子戰(zhàn)爭的恫嚇,破壞國家之間的正常經濟外交關系,粗暴干涉他國內政,踐踏國家間外交關系準則等。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zhàn)的目的是企圖消滅社會主義國家,獨霸權世界。冷戰(zhàn)結束后,冷戰(zhàn)思維并沒有消失。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個冷戰(zhàn)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zhàn)開始了。這主要指西方國家分別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的“冷戰(zhàn)”。冷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冷戰(zhàn)”。當今西方的冷戰(zhàn)主要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中國家進行“人權外交”攻勢,推進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企圖通過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滲透搞垮社會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控制世界,謀求世界霸權。這是冷戰(zhàn)后,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發(fā)展的新特點。A顯然不合題意。因為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談不上恢復。當前,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主張打破國際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合適的,也是眾多國家發(fā)展對外關系應該遵循的原則。當然,如果把本民族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不能平等對待、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損害他民族的利益,這就不好了,是霸權主義或民族沙文主義的表現。D加強軍事同盟,強化國際干預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重要表現,也是冷戰(zhàn)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冷戰(zhàn)及冷戰(zhàn)思維的實質。

  【命題探究】冷戰(zhàn)思維一直是我國批評的一種在當今世界主張國際對抗、破壞國際和平的、西方國家某些勢力的主張和政治思想。但對于什么是“冷戰(zhàn)思維”,其實質如何,一般人一知半解。該題是一種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與國際時事相結合進行考查的典型。即考查了課程中的基本知識點,也考查了考生運用所學知識點分析當今國際時事問題的能力。今后,考研試題將側重這類題型。

  (二)多項選擇題

  1.(1998年考研第19題)根據聯合國憲章規(guī)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聯合國主要機構的有

  A.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B.聯合國大會

  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D.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E.聯合國秘書處

  【答案】ABDE

  【考點點撥】聯合國有六大主要機構;卮鹪擃}時應該注意題干中的修飾詞“主要”。如果沒有“主要”這一修飾語,ABCDE都是正確答案。

  【解析】聯合國有6大主要機構:安理會、大會、經社理事會、國際法院、托管理理事會、秘書處。C項顯然不符合題意,這一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其他各項后面沒有“組織”一詞而C項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既然“聯合國教科文”為一“組織”,自然不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它是聯合國體系中相對獨立的一個部分。

  【命題探究】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面臨新秩序、新格局建設,聯合國在新的世界中發(fā)揮何種作用、處于何種地位成為國際社會談論的重大話題。新考試大綱將“國際組織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列為獨立的一章、獨立的知識點進行要求。因此,對聯合國的有關內容進行命題考查順理成章。

  2.(1997年考研第18題)雅爾塔體制解體后,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上升,主要表現為

  A.為爭奪世界和地區(qū)主導權的斗爭日益發(fā)展

  B.相互間的經濟貿易摩擦頻繁而激烈

  C.文化傳統的差異擴大

  D.政治體制的沖突加劇

  E.民族排外情緒高潮

  【答案】AB

  【考點點撥】適用內容為“國際力量的分化改組”中“日、美、歐政治變化”。

  【分析】雅爾塔體制解體后,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上升,主要表現在:經濟貿易摩擦加劇;爭奪世界事務主導權的斗爭激烈;爭奪地區(qū)事務主導權或勢力范圍的斗爭激烈;卮鹪擃}也可使用排除法。雅爾塔體制解體,意味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因世界格局變化而引起的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矛盾的不斷上升,不會體現在文化傳統、政治體制、民族排外情緒等被西方國際關系學者稱之為“低級政治”的領域,而是體現在爭奪世界權力和財富的“高級政治”領域。

  【命題探究】冷戰(zhàn)結束后,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矛盾有所發(fā)展、增強,并在1996年、1997年圍繞美國的“赫伯”法和“達馬托”法案斗爭激烈。結合考試大綱要求和當時國際時事,出該題考查十分應當。

  3.(2000年考研第25題)雅爾塔體制的形成

  A.體現了少數大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宰

  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義舊體系

  C.標志著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開始

  D.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

  E.改變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

  【答案】ADE

  【考點點撥】雅爾塔體制的作用

  【分析】雅爾塔體制是戰(zhàn)后國際政治格局的基礎,是二戰(zhàn)后期美蘇根據實力劃分勢力范圍的結果,它體現了少數大國的強權政治和對國際事務的把持。雅爾塔體制的建立和形成還表明過去數百年來由歐洲國家把持國際事務主導權的歷史時代的結束。雅爾塔體制實際上是美蘇爭奪和對抗的體制,西歐國家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作用遭到了嚴重削弱。C不是符合題意的選擇項,主要是因為在雅爾塔體制形成和建立時,蘇聯還沒有走上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當時的蘇聯對外執(zhí)行和平外交政策,是當時世界上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戰(zhàn)爭和侵略政策,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支持世界進步勢力的大本營。B與雅爾塔體制的建立和形成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雅爾塔體制的建立和形成,雖然有利于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但打破世界殖民主義舊體系的主要是民族解放運動,而不是雅爾塔體制。事實上,美蘇建立雅爾塔體制在世界范圍內劃分勢力范圍,控制、支配一些國家,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殖民主義”。

  【命題探究】雅爾塔體制的形成、實質和作用是“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與發(fā)展趨勢”這一章中可以出選擇題考查的、一般知識點。

  (三)材料題

  1.(1999年考研第36題)以下是有關世界格局變化的材料:

  材料1

  我們必須認識到,蘇聯仍然是美國的一個非常強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競爭者,F在,當我們環(huán)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美國已經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绹匀皇鞘澜缟献顝、最富的國家,但是,現在我們面臨著這樣一種局面,另外四個潛在的經濟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個方面向我們挑戰(zhàn)--即使沒有可以那樣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樣做的人。摘自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

  材料2

  觀察家認為,90年代以前世界經濟三足鼎立之勢正在被打破,東亞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第四極。……盡管目前東亞發(fā)生金融動蕩,但不致影響東亞(一般指東盟、中、韓)作為世界經濟一個增長中心的地位。還在1995年,亞洲的出口額就已分別與美歐相當,高出日本一倍,成為與美歐并列的世界四大貿易中心之一。就經濟規(guī)模而言,東亞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已超過日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到2010年還將超過歐美。摘自1997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

  材料3

  1997年,大國高層會晤的廣泛和頻繁為多年所少見。今秋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同克林頓總統進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的發(fā)展目標和框架達成了共識,決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江澤民主席同葉利欽總統今年實現了互訪,進一步肯定中俄之間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法國希拉克總統5月訪華,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伙伴關系”。李鵬總理和橋本首相1997年進行了互訪,確定兩國建立“邁向未來的長期穩(wěn)定的睦鄰友好關系”。10月,俄、法、德決定建立首腦定期會晤制度。此外,11月葉利欽總統和橋本首相在西伯利亞進行了正式會晤,雙方決定爭取在2000年前簽署和平條約,從而打破日俄之間長期冷淡、僵持的局面,為改善兩國關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

  材料4

  亞歐會議3日通過在倫敦舉行的首腦會議發(fā)表的關于亞洲金融和經濟形勢的特別聲明。聲明一致要求要研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出資等問題?梢哉f,這次會議取得的劃時代成果是拋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大的出資國美國,由亞洲和歐洲共同攜起手來,對美國布下包圍網。過去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出資,“若撇開最大的出資國美國是不可設想的”(日本金融人士語)。然而,這次利用美國不參加亞歐首腦會議的機會,亞洲和歐洲國家作為既成事實已經成功地對增加出資問題形成了多數意見。英國政府人士說:“歐盟和亞洲合起來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資比率的60%,約占18%的美國已逆轉為少數派!庇谑蔷涂赡芷查_美國最大限度地充分運用亞洲和歐洲磋商這種亞歐首腦會議的框架,來制定有利于亞洲本身的克服危機的方略,這種方略是與美國的想法不同的。摘自1998年4月4日日本《東京新聞》

  材料5

  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中,江澤民主席曾數次與一些國家領導人交換信函,闡述中方的立場。中國同意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對伊拉克進行武器核查的決議,但在對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美國提出的動用武力解決危機的議案時,投了反對票。并積極支持聯合國的外交努力。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政府決定向泰國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并宣布人民幣不貶值。摘自《新華月報》1998年第3、4期

  請回答:

 、俦容^材料1和2、4,指出世界格局發(fā)生了什么變化?(3分)

 、谥赋霾牧3反映的國家關系的新特點及其與世界格局變化的關系。(2分)

 、鄄牧4所說的“劃時代成果”為什么在過去“不可設想”而現在能夠實現?(3分)

 、芙Y合材料3和5,說明中國在當前世界格局轉換中發(fā)揮的作用。(2分)

  【答案要點】

 、70年代世界仍是兩極格局,但美國地位和力量相對下降,面臨新的經濟力量的挑戰(zhàn),這表明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90年代,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除美、日、歐外,東亞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中心,亞歐開始建立新型關系,美國雖是惟一的超級大國,但對世界的影內力進一步下降,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fā)展。(3分)

 、诖髧P系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一些大國正在建立新的伙伴關系。這反映了在多極化趨勢的推動下,世界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同時,大國間新型關系的建立又進一步促進了多級化趨勢的新發(fā)展。(3分)

 、墼谶^去的兩極格局下,美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大出資國,且對西歐國家有較強的控制力;而現在多極化趨勢迅速發(fā)展,西歐聯合力量增強,并密切了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亞歐合作使美國“逆轉為少數派”。(3分)

 、苤袊谴髧P系調整和世界多極化進程的積極推動力量,是維護世界與地區(qū)和平的堅定力量,是國際經濟關系中重要的穩(wěn)定力量。(2分)

  【考點點撥】適用的知識點包括:①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②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③美國、日本、西歐政治關系的變化;④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考查戰(zhàn)后世界格局變化(多極化趨勢發(fā)展)及中國在當前世界格局轉換中的作用等知識點。所選材料跨越戰(zhàn)后30年,但考題難度為中等。材料1是尼克松1971年在堪薩斯城的講話。對國際關系比較熟悉的考生,不用看材料,就會明白尼克松那次講話的內容。無非是承認美國不再是一個超群的大國,美國實力地位相對衰弱,正面臨蘇聯、日本、西歐、中國等“五大力量中心”的挑戰(zhàn)等。這表明70年代雖然世界格局仍是美蘇兩極格局,但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材料2摘自1997年12月的(人民日報),闡述90年代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的情況,即東亞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第四極,新的增長中心,也是談世界多極化發(fā)展趨勢的。材料4論述亞歐建立新型關系,撇開美國共同決定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出資問題。亞歐國家進行合作的意義是阻止惟一超級大國獨霸世界,推動世界多極格局的發(fā)展。將這三個材料的主要內容結合在一起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敘述,就是問題1的標準答案。問題2要求考生仔細分析材料3,回答它所反映的國家關系的新特點及其與世界格局的關系(實質上是要考生回答大國伙伴關系建立的意義)。問題3的標準答案在材料4中。首先考生要對這里所講的“劃時代成果”是什么,搞清楚。搞不清“劃時代成果”的含義,第3個小問題無法回答。根據材料4,“劃時代成果”是指“拋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大的出資國美國,由亞洲和歐洲共同攜起手來,對美國布下包圍網”。弄清楚了“劃時代成果”的含義后,第3問就簡化成了為什么在過去歐洲、亞洲國家不能撇開美國,共同決定國際經濟問題,而現在能夠實現呢?原因是:兩極格局時期,美國控制西歐和亞洲的主要國家。歐亞國家的獨立自主受到兩極格局的限制,美國的控制。而現在多極化趨勢加速發(fā)展,西歐聯合力量增強,亞洲又成長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中心,兩大洲的國家獨立自主能力迅速增強并彼此加強了合作,發(fā)展新型關系,所以美國“逆轉為少數派”。問題4涉及材料3和材料5。根據材料3,中國是大國關系調整中的一個主角,說明中國是大國關系深刻調整和多極化進程的推動力量之一。材料5主要講述了中國在處理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中的作用。對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的立場和態(tài)度,表明中國是維護世界與地區(qū)和平的重要力量;對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處理,表示中國是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穩(wěn)定力量。

  【命題探究】

  1997年-1998年是中、美、俄、歐、日等大國首腦會晤頻繁、大國各種名目的伙伴關系提出的時期。亞洲雖然發(fā)生了金融危機,但第二屆歐亞首腦會議如期舉行。圍繞處理東亞金融危機,美國同日本、東亞國家存在重大的矛盾和利益沖突,亞洲國家的反美傾向滋長。這一切都表明,世界格局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中國在亞洲危機中發(fā)揮了穩(wěn)定作用。在世界格局轉變之時,成為積極參與者,發(fā)揮了令世人矚目的作用。該材料題所選用的材料,除材料1外,都是從1997年底至1998年初中外報章上摘抄的。從中考生應該進一步認識到材料分析題同近兩年來國際經濟政治中的重大問題的關系。

  2(2003年考研第37題,選做題Ⅰ):傳統學派認為,單極從根本上是不穩(wěn)定的,美國任何輕微的違規(guī)之舉都有可能引發(fā)危險的動蕩。我認為情況正好相反:單極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險是美國的行動太少。作為一個擁有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的國家,美國比任何國家更有可能輕視這一國際系統和總的挑戰(zhàn)。但由于這一系統是圍繞美國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美國進行約束和管理,美國對挑戰(zhàn)的反應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這一系統將越長久和越穩(wěn)定。摘自【美】威廉·沃爾弗斯:《穩(wěn)定的單極世界》,1990年

  評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觀點及其實質并論述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

  【答案要點】上述材料提出的“單極穩(wěn)定論”,主張建立由美國“約束和管理”世界的單極格局。其實質是為美國獨霸世界提供理論支持。一、因主導的單極世界違背各國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寧,嚴重阻礙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進程,不利一地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相反,多極世界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fā)展,符合世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當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主張多極化的國家和地區(qū)集團力量在增強;美國想建立單極世界,但力個從心,也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發(fā)展的過程。美國謀取求世界霸權的圖謀給多極化進程增添了障礙;冷戰(zhàn)思維、南北差距、民族矛盾、宗教紛爭等多種因素也會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沖擊,世界多極化進程會充滿矛盾與斗爭。

  【考點點撥】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集中,實際上是要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為什么說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發(fā)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發(fā)展面臨的主要障礙是什么?為什么說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不可能建立?這些內容在第二章“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與發(fā)展趨勢”第二節(jié)“當今世界政治發(fā)展的趨勢與特點”的“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xù)發(fā)展”部分。在歷年考研材料題中,該題是考點最集中的一次。

  【分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體現的觀點是支持美國獨霸世界的。認為美國獨霸世界是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材料還認為美國有能力建立單極世界,認為當今世界體系是圍繞美國建立起來的,美國有義務對這一體系進行管理,即美國獨霸世界是美國“應盡的國際義務”。材料還反對了認為單極世界不穩(wěn)定,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觀點。了解材料中的主要論點,那么對材料中觀點的實質就很容易回答了。材料分析題所提問題的最后部分“論述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實際上是一個論述題。聯系材料小的觀點,可以將這個論述題改為:“為什么說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美國建立單極世界格局是不可能的?”整個材料分析題也可以簡化為一個辨析題:單極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多極世界是不穩(wěn)定的,不利于和平的,也是難以持久的。

  【命題探究】2003年是考研政治命題作出重大調整,文理政治理論試卷合一的第一年。由于理工科考生在大學期間沒有系統學習“當代世界經濟政治”,因此文理合卷對他們來說有難度。2003年試卷在考查“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部分內容時,總體上看降低了難度。預計2004年考研政治理論試卷仍將遵循這一模式:難度有限,材料簡單。

 、霰菊聝热輳娀柧

  (一)辨析題(每題5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1991年底蘇聯解體前,世界政治格局是美蘇兩極格局,也稱為雅爾塔體制。

  【答案要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的世界格局是美蘇兩極格局。這一格局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也即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爾塔體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美蘇根據實力劃分勢力范圍,安排戰(zhàn)后世界秩序。通過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首腦會議,大國最終對影響戰(zhàn)后世界政治的重大問題達成協議。這些影響戰(zhàn)后世界政治的大國首腦會議達成的協議即為雅爾塔體制。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就建立在雅爾塔體制的基礎上。雅爾塔體制是建立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不是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在雅爾塔體制的基礎上,經過戰(zhàn)后美蘇冷戰(zhàn)對立,美蘇分別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軍事集團和政治、經濟體系,世界出現了兩大陣營對抗的格局,標明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雅爾塔體制、兩極格局不是一回事,它們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為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矛盾激化,走向解體。1947年歐洲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1948年南斯拉夫事件,1949年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集團,波蘭匈牙利事件,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都充分表現了這一點。

  【答案要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50年代中期,蘇聯對外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和侵略政策,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東歐、亞洲許多國家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并通過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戰(zhàn)后初期東西方冷戰(zhàn)對立和50年代兩大陣營對抗的國際形勢下,蘇聯組織歐洲九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互助委員會和建立華沙條約集團,建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符合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利益的。新生的歐洲、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為維護自身主權、安全,防止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軍事威脅,維護社會主義政權以及恢復和發(fā)展經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加強團結與合作,迫切需要蘇聯給予援助和幫助。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加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同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簽訂各種雙邊、多邊的經濟、政治、軍事條約,建立軍事聯盟和同盟,對社會主義國家提供巨大援助,對鞏固新生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防止敵對勢力復辟,應付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恢復和發(fā)展經濟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因此,對戰(zhàn)初期至50年代中期蘇聯處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關系的政策應該積極評價,總體肯定。當然,這一時期,蘇聯在處理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犯有大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的錯誤。如斯大林錯誤地處理了南斯拉夫問題,在同社會主義國家開展經濟、政治、軍事合作時不注意尊重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存在干涉社會主義國家內政的傾向。20世紀50年代后期,蘇聯的大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發(fā)展到了霸權主義。蘇聯對外政策謀求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為實現美蘇共同主宰世界的目的,蘇聯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導致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正常,矛盾激化,事件不斷。20世紀50年代后期,波蘭、匈牙利事件爆發(fā),中蘇、蘇阿(爾巴利亞)關系緊張,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正是由于蘇聯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從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因此,波蘭匈牙利事件,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是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的結果。1948年南斯拉夫事件是蘇聯大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的表現。1947年歐洲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1949年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集團等是社會主義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共同需要,對保證社會主義的主權、安全,恢復和發(fā)展經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美國的戰(zhàn)爭和侵略政策,支持民族解放運動都具有積極意義。

  3.1989年-1991年底,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后,經歷10年的新舊格局轉換的過渡期,新的多極化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經建立。

  【答案要點】:冷戰(zhàn)結束、兩極格局崩潰后,世界進入了新舊格局轉換的過渡時期。當前這一過渡時期尚未結束,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還沒有建立,多極化仍然是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這次世界政治格局轉換不同于以往格局轉換,它是在和平條件下發(fā)生的,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除蘇聯解體外,其他力量之間的對比沒有發(fā)生急劇變化,也不可能立即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繪制政治地圖。新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美國是惟一的超級大國,但實力和地位相對下降,無力建立單極世界。美國力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單邊主義”受到了包括西歐、日本等傳統盟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反對。西歐、日本經濟實力較強,但政治、軍事實力有限,當前還難以成為獨立一極。中國要成為獨立一極有賴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俄羅斯有成為獨立一極的潛力和雄心,但目前處境仍然困難。因此,要形成新的穩(wěn)定的多極格局還有待世界戰(zhàn)略力量對比的進一步發(fā)展。加上還有些不確定因素,這就決定新舊格局交替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較長的過程。

  4.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的過程就是大國根據實力劃分勢力范圍、安排世界秩序、結成軍事聯盟,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過程。

  【答案要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關系深刻調整的長遠目標的確是塑造世界格局,謀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大國利益的最優(yōu)化。但是由于國際關系的變化和世界戰(zhàn)略力量對比的改變,當前大國關系的調整主要地不是著眼于劃分勢力范圍,安排世界秩序,因為第一,由于此次世界格局轉換的特點決定世界格局轉換是一個漸進的、較長時期,因此大國不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美蘇英等大國通過召開國際會議,劃分勢力范圍,塑造世界格局那樣,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大國妥協和關系調整建立新的世界格局,而是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大國實力競爭、改變世界戰(zhàn)略力量對比來塑造新的世界格局。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主要目標是尋求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積極迎接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謀求成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支力量的大國都清楚,國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在世界新格局中的作用主要取決于綜合國力提高和發(fā)展的情況。哪個大國在世界格局轉換的過渡時期內設法增強、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國力,那個國家就將在世界新格局中處于有利地位。第二,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格局的塑造不可能再走19世紀、20世紀的老路,即由少數大國、強國劃分世界、安排世界秩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迅速發(fā)展,一百多個國家贏得了解放和獨立,深刻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在塑造世界新格局中,大國和強國受到各種限制和制約,不可能再由少數國家安排世界秩序。建立世界新格局和秩序,只能通過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來實現。大國、強國通過劃分勢力范圍、安排世界秩序、建立軍事聯盟等方式是一種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做法,中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內的有識之士都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世界格局不僅不是新的世界格局,而且不利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中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俄羅斯等國主張建立在和平共處基礎上、尊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和意愿的多極化世界格局,反對少數國家壟斷國際事務,強調天下事由天下的國家和人民來管理。

  另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不同于以往大國關系的調整,它具有新的特征和特點,如當前大國之間建立的各種“伙伴關系”、“戰(zhàn)略關系”同冷戰(zhàn)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戰(zhàn)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以軍事合作為基礎,共同對付第三國,而現在這種新型的大國關系則具有不以軍事合作為基礎,側重于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環(huán)保、科技等眾多領域的共同合作需要;不針對第三國,不妨礙同第三國發(fā)展關系;不結盟、不搞對抗等特點。因此,大國關系的這種重大調整,有利于國際形勢的繼續(xù)緩和,有利于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

  5.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根源。

  【答案要點】:所謂霸權主義是指大國或強國憑借實力,按照本國意志,對他國內政進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國領土,統治他國的一種政策。強權政治就是以強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統治、支配他國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脅、制裁為主要手段,奉行“強權即公理”的哲學,處處插手他國內政。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理論基礎是把國際政治的最終目的視為追求權力,即一個國家支配、控制別國的能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一直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根源。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的少數大國、強國在世界一個地區(qū)稱王稱霸,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地區(qū)帝國,是早期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資本主義社會自從來到人間就處處顯示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殖民地時期的殖民主義行徑、帝國主義時期的帝國主義行徑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最突出的表現。由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思維和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泛濫,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和強國劃分、爭奪世界,導致世界戰(zhàn)爭不斷,甚至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來自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強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為害地區(qū)和平,是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威脅。美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則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根源。鄧小平曾經指出,只要美蘇不打,世界大戰(zhàn)就打不起來。冷戰(zhàn)結束后,蘇聯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雖然消失了,但美英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則得到了發(fā)展。它們是威脅當前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根源。當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要表現是:謀求在世界范圍內由個別或少數國家一統天下;自詡本國社會制度最優(yōu)越,本國的價值觀最正確,強迫別國接受和照搬它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違反普遍的國際關系準則,尋找種種借口、理由,任意干涉他國內政;鼓吹“美國例外”論,在國際事務中我行我素,為所欲為;更加重視采用經濟制裁這一手段,達到政治目的;在國際關系中更加崇尚武力和武力威脅。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抬頭和惡性發(fā)展,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動蕩不安,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受到了來自發(fā)達國家的嚴重挑戰(zhàn)。

  6.國際政治的最終目的是追求權力,即一個國家控制別國的能力。

  【答案要點】:這是強權政治的理論,是霸權主義政策的理論基礎。奉行這種理論必然導致以強凌弱,侵犯別國主權。因此應該予以反對。我們主張在國際政治中應該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和平、穩(wěn)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二)材料題(每題10分)

  1.以下是關于美蘇、美俄關系調整、變化的材料

  材料1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將繼續(xù)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所準許移交或提供的防御物品、防御服務以及防御情報供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將繼續(xù)對美利堅合眾國的防御及其加強作出貢獻,并盡其力所能及提供一切物品、服務、設備或情報。摘自1942年6月簽訂的《美蘇關于在進行反侵略戰(zhàn)爭中相互援助所適用原則的協定》僅次于迅速結束戰(zhàn)爭的重要性,就是三國政府一致認為在戰(zhàn)爭結束后期間內繼續(xù)目前在進行戰(zhàn)爭時的緊密協力和合作,對于它們本身的國家利益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和平并充分促進各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福利。摘自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公報》

  材料2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余深信——而余今日仍深信——美國設不愿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以爭取世界持久和平并加以保持,則世界持久和平毫無希望。當時余認為——今日余更深知——吾人必須以行動作吾人言辭之后盾。約二十五年前,吾人曾協作保全吾人之自由,但吾人未能組織一種使后代能自由生活之世界。此種機會現又已臨,無人能擔保再有第三次機會。目下數百萬美國青年為保衛(wèi)祖國,為永久保持美國理想,正在離家千里之外作戰(zhàn),且須繼續(xù)從事無數艱苦戰(zhàn)斗。吾人對此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外交政策之一切考慮,均須為此一事實所左右。摘自1944年10月羅斯?偨y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發(fā)表的關于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說

  材料3

  吾人只需一觀地圖,即可明了希臘國家生存與完整極為重要,希臘若果淪入少數武裝分子控制之下,則對于其鄰國土耳其,勢將發(fā)生嚴重之直接影響。但希臘一消失獨立國家之地位,則歐洲各國均將蒙受重大之影響。自由制度之摧毀,獨立之喪失不僅對彼等有所危害,對整個世界而言亦復如是。在此千鈞一發(fā)之際,吾人茍不能援助希土兩國,則其影響之深遠,將不僅限于東方,且將波及西方。極權政權之種子,受困苦與缺乏之培養(yǎng)。此等種子在貧窮與爭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長。當人民要求改善生活之希望消失時,極權政權之種子即達完全成熟時期。世界各地自由民族均期望吾人之支持,以維持彼等之自由。吾人若畏縮不前,則吾人可能危害世界之和平而必然將危害吾人本身之福利。因世界大局之迅速推進,使重大責任加于吾人之身。摘自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特別聯席會上關于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演說政策設計人員認為,共產黨的活動不是西歐出現困難的根源。他們相信,目前的危機主要是戰(zhàn)爭對西歐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的破壞引起的,也是物資消耗殆盡和士氣極其低落所造成的。由于歐洲大陸被分割為東西兩部分,形勢更加惡化,而且難以補救。政策設計人員認識到,共產黨人正在利用歐洲危機,如果他們進一步得逞,美國的安全將會面臨嚴重威脅。摘自1947年5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關于美國援助西歐的政策》

  材料4

  我們正在達到新的戰(zhàn)略關系的水平。俄羅斯和美國互相把對方視為敵人或者戰(zhàn)略威脅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是伙伴,將為推進穩(wěn)定、安全、經濟一體化,為聯合對抗全球威脅和促進地區(qū)沖突的解決而合作。摘自2002年5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的《俄美新的戰(zhàn)略關系聯合宣言》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問題:

  (1)對比材料1、材料3,結合材料2,說明美國和蘇聯的關系發(fā)生了何種變化,并說出產生上述變化的原因。(5分)

  (2)對比材料3、材料4,指出美國同俄羅斯(蘇聯)的關系又有了何種變化,并說明產生這種變化的理由。(3分)

  (3)對比材料1、材料4,說明美俄(蘇)關系的不同,并指出其原因。(2分)

  【參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蘇是盟國,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相互支援和協助(1分);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后,美蘇正式成為對手和敵人(1分)。產生這一關系變化的原因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法西斯主義被擊敗,美蘇在戰(zhàn)爭期間進行戰(zhàn)略合作的重大基礎消失(1分)。由于兩國意識形態(tài)和戰(zhàn)略利益矛盾不可調和,美蘇最終由盟友成為對手和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嚴重沖擊了資本主義的統治秩序(1分)。美國感覺到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對它戰(zhàn)后稱霸世界構成威脅(1分),因此提出杜魯門主義,試圖通過武力遏制和政治冷戰(zhàn)、經濟封鎖、意識形態(tài)滲透等多種手段削弱社會主義、鎮(zhèn)壓民族解放運動,維護資本主義的世界統治和實現美國的世界霸權。

  (2)材料4表明,美國和前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已經不再是對手和敵人,而是戰(zhàn)略伙伴。(1分)導致俄(蘇)美關系發(fā)生上述變化的原因是蘇聯已經解體,冷戰(zhàn)已經結束,俄羅斯不僅放棄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政策,而且俄羅斯目前國力嚴重下降,已經失去了問鼎世界霸權的實力。(1分)普京上臺后,俄羅斯強調發(fā)展經濟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需要美國和西方的市場、資金和其他援助。美國也需要俄羅斯的市場、資源和在政治上協作美國反對恐怖主義?傊,在兩極格局崩潰,大國關系深刻調整的國際環(huán)境下,美國和俄羅斯對對方互有需要,是俄美改善關系的根本原因。(1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蘇關系和當前的俄美關系根本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蘇拋棄意識形態(tài)分歧,聯合抵抗法西斯侵略,它們是軍事同盟、政治結盟關系,共同反對第三國。當前美俄關系不是軍事同盟和政治結盟關系,不針對第三國。(1分)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國際形勢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使美蘇都感覺到法西斯的猖狂進攻是它們國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威脅。它們只有走結盟之路,才能維護自身利益。當前世界,冷戰(zhàn)已經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繼續(xù)發(fā)展,大國關系深刻調整,美俄不再面臨重大的安全威脅。發(fā)展俄美戰(zhàn)略伙伴關系,但不結盟,最能維護雙方的國家利益。(1分)

  2.以下是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后,國際關系變化的材料,應用所學知識,分析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

  材料1

  “9·11”事件發(fā)生后不久,日本就向美國表示無條件地全面支持全球反恐怖戰(zhàn)爭。日本急于搶在其他國家前面對激進的嫌疑犯采取果斷行動,立即凍結了據稱與本拉丹和“基地”組織有牽連的組織的資產。東京還任命了一位反恐怖大使,專門負責協調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外交因應措施,……。19日日本首相宣布了支持美國反對恐怖主義的7點措施。10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反對恐怖主義的新法案。事實上,最近通過的這些法案徹底背離了日本戰(zhàn)后的和平主義憲法和防御政策。跟北約成員國德國不同,時隔五十多年,日本軍隊的作用至今仍是亞太地區(qū)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韓國聲稱日本對反恐怖斗爭的響應“急躁冒進”,中國和朝鮮則預見,日本武裝部隊的軍事擴張、而且是跟美國齊心協力的軍事擴張將“直接威脅”它們的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yè)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