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新題型指導及典型真題分析 82
來源:網(wǎng)絡發(fā)布時間:2009-08-03 11:17:3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三)定義判斷的規(guī)律基礎
1.定義的要素
定義是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lián)項三個部分組成的。被定義項就是通過定義來揭示其內(nèi)涵的概念;定義項就是用來揭示被定義項內(nèi)涵的概念;聯(lián)接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組成定義項的概念是定義聯(lián)項。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發(fā)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義項,“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發(fā)生的事故”就是定義項,“是指”就是定義聯(lián)項。
2.定義的特征
概念的內(nèi)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即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具有的本質(zhì)屬性。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逼渲,“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內(nèi)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zhì)屬性的事物或對象。例如:“十三經(jīng)指的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彀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這就是從概念外延角度說明“十三經(jīng)”
這個概念。
3.定義判斷的邏輯方法
在對定義判斷進行解析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紹一下定義的邏輯方法:
(1)“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
就是通過揭示概念最鄰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明確概念內(nèi)涵的邏輯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概念。具體解釋如下:第一,被定義項的鄰近屬概念,即比被定義概念范圍更大、外延更廣的概念,以確定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屬于哪一類事物。第二,被定義項的種差,即指被定義項的這個種概念與同屬于其他同級種概念在內(nèi)涵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也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同其他對象的本質(zhì)區(qū)別。第三,把被定義項同屬加種差構成的定義項用定義聯(lián)項聯(lián)結起來,構成完整的定義。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
解析:這是給“人”下的定義。其中,“人”的屬概念是“動物”,確定人是動物這類事物中的一種;“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是種差,是將人與其他動物相比較而得出的本質(zhì)差別;“是”是定義聯(lián)項,它把被定義項與定義項(屬+種差)聯(lián)結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定義。
(2)四要素分析法
定義中通常包含四項要素,即主體、對象、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這四項要素可能全部出現(xiàn)在題干的定義當中,也有可能只出現(xiàn)其中的一項。但是,從這幾年的命題情況看,一般出題人不會把這四個要素同時作為考查點,只是會選擇其中的一項、兩項或三項。
A.主體,就是行為或事件的發(fā)動者、當事方,如果選項不能滿足定義中對主體條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B.對象,是指行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義必須針對某些特定的對象,如某些單位和個人。
C.主觀要素,即行為者或事件的當事人主觀上具有什么樣動機、意圖、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目的。
D.客觀要素,指客觀上實施了什么行為,采取了怎樣的行為方式,達到了一種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種怎樣的結果。
(3)定語中心詞分析法
在題干中沒有明顯的主體、對象、主觀要素或客觀要素的情況下,而且題干中有一連串的定語的情況下,我們采用定語中心詞分析法。中心詞表示的是行為或事件的一個大類,也就是邏輯上的“屬”,定語是對中心詞的的限制或修飾,使這個大類進一步縮小、精確化,在邏輯學上我們稱之為“種差”。題目既有可能同時將定語和中心詞作為考查點,也有可能中心詞并無特殊之處,題目的考核點重在對定語中所設定的條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開使用,也可以結合起來使用,其實質(zhì)是相同的。
4.定義的規(guī)則主要有:
(1)定義項的外延與被定義項的外延應是相同的。
(2)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如果定義項中直接包含被定義項,就會犯“同義語反復”的邏輯錯誤。
(3)定義項中不能使用含糊的詞語,不可用否定概念作定義項,不能用比喻下定義。如果定義項中包含含糊的詞語,或用否定概念作定義項,就會犯“定義含混”或“定義模糊”的邏輯錯誤。
考生尤其應當注意的是第(1)項規(guī)則。
如果定義項的外延小于被定義項的外延,就要犯“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例如,“企業(yè)就是從事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活動部門”,就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如果定義項的外延大于被定義項的外延,就要犯“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例如,“正方形是四角相等的四邊形”就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
考試中所給出的定義是不容置疑的,這就要求應試者在解題時,要準確理解被定義項的內(nèi)涵,不要放大或縮小,否則就會對定義產(chǎn)生誤解,犯類似“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