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行測》精選例題解析(1)
來源:網絡發(fā)布時間:2010-01-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文,以其規(guī)范的體式、法定的效力,以其體現(xiàn)意志的團體性和所產生作用的強制性,對寫作語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寫作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從公文語言的邏輯性、嚴密性、準確性上考慮,一般注意區(qū)分其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學語言的區(qū)別。但常常卻容易疏忽模糊語言的運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種潛意識中使用,而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語言。讓我們試從語言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模糊性與所反映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從語言概念
內涵和外延的模糊性與表述需要的模糊性兩個相對應上來看模糊語言的實質。模糊語言是一個語言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中那些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確定性的語言概念。它的最大特點在于客觀事物的模糊和語言本身在內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對應,形成了表述事物的準確性。比如:“全國人民奮勇前進”、“全軍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飾“前進”的“奮勇”和修飾“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體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確化:全國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進,全軍上下用多大的努力去完成,從表象上看是精確的,但實際上是模糊的,問題在于語言上的精確所對應的客體是模糊的。同時有的事物在客體上并不模糊,而為了滿足某一種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這同樣是模糊的相對應,只是客體變成了實際需要。比如:“領導一再強調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夠重視。”其中修飾“強調”的“一再”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這里強調的頻率是完全可以
精確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萬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反映“強調”的頻率,而是要反映“強調”的重要性。這樣,“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確指的頻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語言模糊不是一個語言概念,而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現(xiàn)象。其主要的特點是沒有形成兩種模糊的相對應。一種為客觀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確的,而表述語言卻是模糊的;一種為客觀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語言卻是精確的。比如:“隊伍于某日凌晨三點以后在張家口以南集結。”“人到的差不多了,開會吧!”這里的“凌晨三點以后”“張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極其模糊的時間、范圍概念,而在這里卻是所需要的一個確定的時間和范圍概念。這就是客體上和實際表述需要的確定與表述過程的模糊性的相對應。再比如:“這件事發(fā)生在大約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休上是模糊的東西,而在表述過程中的“某一天”卻把它精確化,這是客體上模糊和表述過程精確化的相對應。無論是哪一種對應,都是反映客觀事物模糊而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模糊現(xiàn)象。這種模糊現(xiàn)象在公文寫作過程中是絕對要避免的。
綜上所述,模糊語言和語言模糊本質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形成了兩種對應,即客觀上的模糊、實際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概念的( )相對應;客體上的精確、實際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概念的( )相對應。否則,便是語言模糊。
1.關于公文“模糊語言”的實質,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模糊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中那些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確定性的語言概念
B.模糊語言是指客觀事物模糊與語言內涵外延模糊相對應,從而表述事物的準確性
C.模糊語言是指從表象上看是精確的,但實際上是模糊的,即語言上的精確而所對應的客體是模糊的
D.模糊語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實際上比其他任何確指的頻率在表達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2.下列對“語言模糊”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言模糊”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現(xiàn)象
B.“語言模糊”是指客觀事物和表達需要是精確的,而表述語言卻是模糊的
C.“語言模糊”是指客體上和實際表述需要的確定性與表述過程的模糊性相對應
D.“語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體上并不模糊,而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3.最末一段括號處的四個詞語,按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A.模糊 模糊 精確 精確
B.精確 精確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確 模糊 精確
D.精確 模糊 精確 模糊
4.下列各句中,屬于語言模糊的一項是( )。
A.近年來,中國指揮家湯沐海在歐洲一些很有影響的音樂節(jié)上頻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陸架,蘊藏的石油有2500億噸,占地球已知總儲量的三分之一
C.我國將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內的公海上發(fā)射運載火箭
D.過去十年中,日本對外投資大幅轉向東亞,投資中日元貸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長期升值的背景下,這會加重償債負擔
參考答案解析
1.C【解析】由文中第一段第五、六句話和第二段最后一句話可知,A、B、D三項均正確,故選C。
2.C【解析】A、B、D均可在文中第三段中找到依據,故選C。
3.D【解析】閱讀文章,知道了“模糊語言”與“語言模糊”的區(qū)別,即可知選D。
4.A【解析】由“語言模糊”的定義可知,選A。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