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水部、土部與金石部新增藥物品種考釋7
來源:網(wǎng)絡(luò)發(fā)布時間:2009-10-12
11.石芝李時珍在該藥集解項下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鹬ドㄖ,有枝條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尺許,光明而味辛。”李時珍曰:“貴州普定分司署內(nèi)有假山,山間有樹,根干枝條皆石,而中有葉如榴,裊裊茂翠,開花似桂微黃。嘉靖丁巳,僉事焦希程賦詩紀(jì)之,以比康于斷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時珍按圖及抱樸子之說,此乃石桂芝也。海邊有石梅,枝干橫斜,石柏,葉如側(cè)柏,亦是石桂之類云!睋(jù)上述石桂、石梅、石柏等形態(tài)特征考證,石芝顯然是木化石,即樹木的化石,又叫木變石,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關(guān)于石芝的藥用價值,李時珍未作闡述,僅在其主治項下引葛洪曰:“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庇纱丝梢姡ヒ凰幵缭跂|晉醫(yī)藥家葛洪的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12.土黃李時珍對該藥未作釋名和集解,而在其修治項下曰:“用砒石二兩,木鱉子仁、巴豆仁各半兩,硇砂二錢,為末,用木鱉子油、石腦油和成一塊,油裹,埋土坑內(nèi),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塊,瓷器收用。”由此可知,土黃并非一種藥材,而是由多種藥材配伍加工制成的一種成藥。關(guān)于該藥的功效,李時珍曰:“枯瘤贅痔乳,食瘺疬并諸瘡惡肉。”并引獨孤滔曰:“土黃制雄黃。”可見,土黃一藥早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13.金剛石李時珍在該藥釋名項下列出其別名:金剛鉆。并曰:“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又在其集解項下引葛洪《抱樸子》云:“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鐘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沒水取之,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庇忠兜し跨R源》云:“紫背鉛能碎金鋼鉆!痹谠撍幹髦雾椣,李時珍曰:“磨水涂湯火傷。作釵钚服佩,辟邪惡毒氣!笨家陨纤鼋饎偸鶠閯傆,又稱剛石,主含三氧化二鋁的結(jié)晶體,硬度很強,有玻璃光澤,可做裝飾品。14.砭石李時珍在該藥釋名項下列出其別名:針石。并在其集解項下引《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從東方來!庇忠醣⒃疲骸绊臼缬瘢梢詾獒。蓋古者以石為針,季世以針代石,今人又以瓷針刺病,亦砭之遺意也。”據(jù)考,砭石為我國古代醫(yī)療工具,即一種楔形石塊,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用于砭刺病人患部以治療某種疼痛和排膿放血。以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種砭石漸被九針?biāo)娲。砭石早在古代《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已有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關(guān)于砭石的用途,李時珍曰:“刺百病癰腫!庇纱丝梢,砭石只是一種針刺療法的原始工具,并非藥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