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理念、設計與操作(五)
來源:發(fā)布時間:2008-10-06 11:09:38
五、班級輔導活動課的操作
1、把握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六個特點
、呕顒有浴嗉壭睦磔o導要以學生的活動構成輔導過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好活動形式是輔導成功的關鍵。
趣味性——班級心理輔導要從情境體驗開始,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活動設計要盡可能生動有趣,使學生喜聞樂見,專注投入。
●趣味性要考慮年齡特點;
●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節(jié)及適當?shù)牡谰撸拍苁箤W生興味盎然。
、侵黧w性——班級心理輔導要引導學生自我改變認知模式和行為方式,不要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出決定,助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助。
●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需求和動機,用以促進自己的成長和提高,而且每個人都有一種解決自身問題的潛能,即使是心理適應不良的人也同樣如此。
●教師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有責任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確保每個學生說的話不被自己或學生所誤解。
●教師絕對不要講得太多,不要喧賓奪主。
⑷互動性—互動是團體的基本特征,互動又是團體達成目標的重要條件。
●在團體輔導中,每個成員認知的改變、情感的遷移或透射、新行為的建立和強化,都依賴于成員間的交流和互動。
●互動的前提是參與。班級心理輔導必須促成一種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說,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說話,其基本方法是改變座位的排列組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
●討論(對話)是任何團體輔導咨詢的主要互動形式(課程、教學、輔導都是對話,對話中心)。
、珊椭C性——班級心理輔導是師生真情的流露、心靈的交融,因此,教師要轉換“教育者”的角色,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
●林孟平說,輔導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能給被輔導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
●構成這種和諧關系的核心是輔導教師的三種人格特質:真誠-關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對方的細微感受,并且回饋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譯”)。
●在構成和諧關系的操作上還要特別注意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
、使膭钚浴嗉壭睦磔o導是每個學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歷程,它需要在一種彼此尊重、接納、信任的氛圍中,放下個人的防衛(wèi)意識,與其它成員進行探討、分享,彼此給予回饋、鼓勵和建議。因此,班級心理輔導拒絕對學生作否定性的評價,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受到傷害的狀態(tài)下學習與成長。
●團體輔導本身的局限性必須事先加以防范。
●如何處理學生有明顯錯誤的意見?
●心理輔導活動課也在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
2、盡可能防止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在操作模式上的四種偏誤
(1) 防止學科化傾向——輔導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商討,并著重于感覺、情緒的體驗與表達,不是心理學理論知識的傳授。
●一般情況下不要去解釋心理學的概念術語;
●不要多板書,不要追求心理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
●不要齊讀教材及投影片上的語句,或在書上劃“重點”;
●不要習慣于用文化課的模式去設問、提問;
●不要總使用“傳授——接受”的課堂組織形式。
。2)防止帶有政治課(思品課)色彩———輔導是人性由內向外的自我張揚,不是政治思想觀念由外向內的影響或灌輸。
●要分清兩者功能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
●注意不要用政治術語來代替心理輔導的術語;
●注意避免用德育模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問題。
。3)防止主題班會化——輔導是人格的袒露與升華,不是解決班級的具體事務問題;它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運作,卻指向每個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
●班主任的“管教訓導”的面孔必須改變;
●輔導教師不要長篇大論地說教;
●不要動不動就聯(lián)系班級里具體的瑣碎事務;
●不要充當導演的角色,因為心理輔導不等于教師在幕后導演。
。4)防止刻意模仿“實話實說”等媒體談話節(jié)目——輔導主要是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助人自助”;輔導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不要去刻意模仿節(jié)目主持人。
●心理輔導活動課上如果養(yǎng)成了一種調侃的風氣,學生就往往難以把握分寸,甚至會開一些庸俗的玩笑,從而破壞輔導活動必備的真誠、尊重、開放自我的氛圍 ,這是必須防止的。
●要制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活動規(guī)范,以防團體淪于無序狀態(tài)。 3、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四條輔導原則——
(1)傾聽、尊重與理解的原則——傾聽是輔導的根本,渴望別人的關注與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級輔導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且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理解學生各種行為表現(xiàn)的動機。
●傾聽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輕易打斷對方、有理解及相應的反饋、適時提問、使用體態(tài)語言等。
●注意尊重學生的隱私并為其保密。
。2)面向同齡段學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則——班級輔導著眼于同齡段學生發(fā)展中可能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它應該是一種有系統(tǒng)、有目標的活動,并且突出強調輔導中預防的一面。
●輔導主體的選擇必須針對不同年級的共性問題;
●不能把團體輔導活動當作解決個別學生特殊問題的手段,個別的問題必須通過個別化輔導的方法加以解決。
●輔導過程中不要糾纏個別問題而無法自拔。
(3)主體參與、成員互動的原則——主體參與及成員互動是使班級輔導達成目標的重要條件,在互動中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從中得到學習、支持、回饋,從而導致成長。
●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論”著眼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是班級輔導“成員互動”原則的理論基礎;
●人際溝通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適應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角色、形成健全個性的基本途徑。
。4)促進學生“全人發(fā)展”的原則——人格是一個整體。學生是整個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湊起來的人。班級心理輔導雖然有特定的專題和目標,但必須
顧及學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發(fā)展過程。
● “全人發(fā)展”不是“五育并進”。
●班級輔導中教師要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表現(xiàn),在把握輔導主題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
各種心理反應,并給以適時的引導。
4、班級輔導活動課操作過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認知。ㄊ恰安恢亍保皇恰安灰。下同)——輔導不是說教,不是安慰,不是訓導,也不是邏輯分析;輔導是心靈的碰撞、是人際的交流、是情感的體驗,是幫助一個人自助的過程。
。2)重引導,不重教導——班級輔導主要應該是“非指示性的”,教師不應該對學生作強制的說理和武斷的解釋,必需的暗示、忠告、說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心理輔導重在“導”,難在“導”。
●怎么“導”——傾聽→同感→判斷→商量 。
●“導”的操作原則——幫助發(fā)言學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實意義 / 引導學生考慮問題解決的可行性思路 / 不追究發(fā)言內容的錯誤,只注意問題解決的方向 / 多用鼓勵性語詞,避免批評與責難。
● 引導語的運用很重要,可參考以下用語:
你覺得…… / 你似乎 …… / 根據(jù)你的觀點…… / 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據(jù)你所知…… / 你想說…… / 你相信 …… / 你的意思是…… / 我覺得你…… / 可能你覺得…… / 我不敢十分確定,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 …… / 我猜想你是…… / …… ……, 這是你的感覺(意思)嗎?等等。
●張日升說:順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動,投其所好,揚其所長,助其所為,促其所成。
●“輔導到底應該是指示性的,還是非指示性的?”
(3)重口頭交流,不重書面活動——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卻又很容易被教師忽視的操作規(guī)范,它是輔導過程有沒有動態(tài)氣氛的關鍵。
●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學生是通過交流產生的影響力來調整自己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
●團體輔導中交流的效果與團體規(guī)模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注意將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相結合。
●允許適當?shù)臅婊顒,但時間不能過長,更不能搞“靜思默想”,書面要與口頭相結合。
。4)重目標,不重手段——班級輔導活動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輔導理念和輔導目標,如果只考慮形式和手段的新鮮花哨,很可能會導致舍本求末。
●多媒體或投影主要應該用于呈現(xiàn)情境及提出思考性問題,盡量不要用來出示標準答案;
●輔導氛圍一旦形成,就不要人為加以沖淡甚至是干擾;
●事實證明,在條件簡陋的農村中小學,不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同樣可以開出較好的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
。5)重真話,不重有無錯話——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開心扉。說真話難免會有錯話,但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話持一種寬容而積極的態(tài)度,可強化學生自我向善的意向與努力。
●羅杰斯提出,團體指導者必須具備三種基本態(tài)度,那就是共情、真誠、無條件關注。
●輔導教師要放下嚴肅的德育標準,給學生以真心誠意的寬容,以致每個學生可以不必防衛(wèi)和隱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
。6)重氛圍,不重理性探討的完美——班級輔導是建立在成員之間相互信任、關心、了解、接納的氛圍中的一種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每個成員的心扉就是在這種人際氛圍中打開的。因此,催化出溫暖、安全的團體氛圍遠比完美的理性探討重要得多。
●營造坦誠、信任的團體氛圍,是輔導教師最重要的責任、最主要的任務、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
●良好的氛圍一旦形成,輔導教師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輔導活動的完整結論而去中止討論,草率干預。因為理性的結論遠遠比不上學生積極參與、十分投入地溝通交流、甚至面紅耳赤爭論不休時所產生的那種心靈震撼力和對人的啟迪來得深刻。
。7)重應變,不重原定設計——班級輔導面對的是充滿動感的學生個體和交互影響的班級群體,輔導現(xiàn)場的團體心態(tài)千變萬化,教師必須靈活把握輔導活動的發(fā)展勢頭,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設計行事。
●傳統(tǒng)的文化課非常重視教案設計的操作程序;
●在班級輔導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學生的潛在能力會隨時隨地被激發(fā)出來,各種奇思妙想、各種生動的生活經(jīng)歷,會在瞬間奔涌而出,整個現(xiàn)場會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充滿童稚與青春的生命活力。這時,輔導者將被輔導,教育者將受教育。
●時間緊迫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因此,教材的處理同活動設計一樣,也是靈活的。
。8)重自我升華,不重教師概括總結——領悟是學生克服心理不適應、促進自身發(fā)展的關鍵,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認識飛躍。即使學生的自我升華還比較幼稚,教師也不可越俎代庖!5、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十項輔導技巧
。1)專注(接納)——用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傳遞尊重、接納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
● 平行面對學生; ● 保持視線接觸;
● 采取開放姿勢; ● 微微傾向學生;
● 面帶微笑,保持輕松; ● 注意聲調語氣。
。2)傾聽——全神貫注于學生表達的信息,而不輕易加以評判。
● 主動表示傾聽; ● 表情全神貫注;
● 用點頭、微笑或輕微的聲音做出適當回應;
● 盡量不打斷學生的敘述;
● 不應有絲毫的不耐煩、不悅或輕視的表現(xiàn)。
。3)重述——教師以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澄清或確認學生傳達的信息,以避免對學生的誤解,并表示教師對學生的專注態(tài)度。
● 重述語氣不宜過于肯定,要保留適度的彈性;
● 重述力求精煉,不宜過長;
● 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表述,而不是中斷表述。
。4)具體化——避免學生籠統(tǒng)抽象或漫無目標的陳述。
● 具體化要側重于引導學生說情“具體經(jīng)歷”、“具體表現(xiàn)”、“具體感受”;
● 學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體化不等于貿然對質,若是學生不想具體說明,可給予接納和關懷,待時機成熟時再深入聚焦;
● 具體化應采取開放式問句,不要用“對不對”、“是不是”、“該不該”等封閉式問句;
● 避免連續(xù)發(fā)問,以免造成壓力感; ● 避免嚴肅的態(tài)度或焦急的表情;
● 對學生的回答應予支持、鼓勵或引導。
。5)引導——這是理清學生思路、避免學生偏離主體或表述明顯錯誤見解的重要技術。
● 對學生的觀念偏差或負向認知,不宜訓斥、批評,不必強求學生改正或服從,而只需激發(fā)學生群體的求異思維,并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 對偏離主題的發(fā)言可采用輕松態(tài)度做提醒;
● 涉及深層次情感的引導,要考慮學生的承受力和時機的適宜性。
。6)同理心——教師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并將自己共情、共感的結果反饋給學生,以傳遞自己充分理解學生的信息。
● 同理心的前提是專注于傾聽,力求自己的語言與體態(tài)語言保持協(xié)調一致;
● 同理心的關鍵是教師設身處地的“辨識”,即體會學生明確表達或隱晦表達的感覺、行為、經(jīng)驗;
● 同理心的反應要把握“簡述語言”的原則,力求簡潔、富有彈性或試探性,并讓學生有修正、否定、解釋、澄清及確認的機會;
● 采用適當?shù)谋磉_同理心的開頭語和詞匯,如“你是不是覺得…”、“你好象是說…”、”所以,你才處在一種…”、“我覺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
。7)支持(回饋)——給學生以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正面的強化,以增強學生在團體中的自信。
● 支持必須建立在具體的事實、情感、行為的基礎上,不能言不由衷;
● 口頭鼓勵、贊美、提供參考意見或引導學生自我肯定;
● 體態(tài)語言的支持,如點頭、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勢等。
(8)面質——針對學生語言與非語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與學生深入探討,協(xié)助學生面對本想逃避的思想、行為、感受,以促使學生更坦然地面對自我。
● 面質應該是建設性的,不應帶有敵意、歧視、嘲笑等態(tài)度;
● 面質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為基礎; ● 態(tài)度必須和藹,語氣必須明確;
● 面質后,要更加專注于傾聽學生的說明; ● 要防止引發(fā)學生的激動情緒。
(9)保護——讓學生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傷害,讓學生在團體中充分成長。
● 巡視各組互動情況,可大大減少小組內集中議論某人缺點、嘲笑羞辱某人等現(xiàn)象;
● 制定明確的團體活動規(guī)范; ● 引導而不斥責違規(guī)現(xiàn)象;
● 不過分保護,以免學生喪失自己解決問題、自我成長的機會;
● 若出現(xiàn)的問題有普遍性,必要時可使用“暫時中止”策略,待教師重述團體規(guī)則后再進行討論。
。10)自我開放——教師投入團體互動,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經(jīng)歷,以引導學生自我開放,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
● 教師的開放自我立足于團體氛圍;
● 注意適時性,過早過多的自我開放會使學生覺得不自在;
● 開放的內容必須切合討論主題;
● 開放時機適合在團體過程或結束階段;
● 方式必須自然,內容宜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