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心理學填空練習題及答案3
1.服從是指在權威的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 大多數(shù)人 一致的行為。 2.認同實質(zhì)上就是對榜樣的 模仿 ,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 心理狀態(tài) 與過程。(11.1) 4.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評估,指依據(jù)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zhì)和水平并進行 分類診斷 的過程。 5.習慣上,人們用 心理困擾 、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分別指稱嚴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幾類心理健康問題。 6.焦慮癥是一種與 客觀威脅 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 7.抑郁癥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 8.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適當?shù)?壓力應對 或問題解決方式所構成 9.教學目標是 預期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jié)果。(12.1) 10.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jié)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教學結(jié)果的測量必須針對教學目標。 11.如果教學目標側(cè)重知識或結(jié)果,則宜于選擇接受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是講授教學。 12.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nèi)容產(chǎn)生預期。 13.對所學知識材料的記憶,包括具體事實、方法、過程、概念和原理的回憶。 14.知識領會過程中的轉(zhuǎn)換,即指用自己的話或用不同于原先表達方式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15.教師的教學策略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的設計等。 16.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參觀法、實習作業(yè)等。 17.教師的教學策略可以分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和個別化教學等。 18.布盧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中,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19.行為目標的陳述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具體目標、產(chǎn)生條件 和行為標準。 20.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 行為陳述的教學目標。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